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天然災害 (氣象災害 (颱風 (形成之必要條件 (大氣 (低層幅合, 高層幅散), 海溫高於26.5度, 潮濕的中低對流層大氣, 垂直變化小,…
天然災害
氣象災害
颱風
形成地點
西北太平洋
颱風
大西洋&東太平洋
颶風
印度洋&西南太平洋
旋風
形成之必要條件
海溫高於26.5度
大氣
低層幅合
高層幅散
潮濕的中低對流層大氣
垂直變化小
南北緯5度以外
形成過程
熱帶擾動
熱帶低壓
輕度颱風
颱風
結構
颱風眼
颱風中心
微弱的下沉氣流(風雨微弱)
眼牆
風速最大 雨勢最強
螺旋狀雲雨帶
間歇性降雨
遠離眼牆 雨勢漸小
北半球
低層(逆時針向中心幅合
高層(順時針由中心向外幅散
侵台路徑與頻率
夏季 3~4次
路徑
副熱帶高壓導引
藤原效應
兩個颱風相距小於一千公里
易沿著中心連線開始逆時針旋轉
六成(東往西 1~5類
其次(南往北 6~9類
地形對颱風降雨的影響
北半球(逆時針旋入 / 南半球(順時針向內旋入
颱風風向與等壓線夾角
約10度以下
迎風面(多雨 / 背風面(乾燥 易有焚風
颱風災害
強風
豪雨
巨浪
暴潮
焚風
洪水
水位上升 水流溢出堤岸
對沿岸濕地、生態系統有正面貢獻
降水量與流量關係
暴雨後 超過堤防的流量
尖峰流量(洪峰)
河川輸送的最大流量
水位超過河岸 已造成洪水
水災成因
天然
降水過量
大量融雪
排水受阻
人為
不透水地面增加
自然滯洪區減少
排水受阻
都市化使"尖峰降水發生"和"尖峰流量發生"時間差縮短,尖峰流量增加
台灣水災主要原因
梅雨鋒面
颱風帶來強降水
都市化與不當開發
災害
間接傷害
洪水改變河道或造成河床淤積、升高
後續將可能擴大災情
環境衛生惡化
地質災害
山崩與土石流
廣義
岩石或土壤重力作用而向下坡移動
塊體運動
狹義
將與土石流並列陳述
岩石或土壤沿特定滑動面向下運動
發生原因
坡地材料 含水飽和或風化作用降低強度
因人工因挖掘或天然因素變陡
額外重壓(填土或建築)
地震、爆炸或重車經過
山崩類型
滑動
平面滑動
曲面滑動
墜落(落石)
流動(土石流)
台灣對山崩與土石流的防治
加強護坡與排水工程
植被
建置監測山坡穩定性的預警系統
地震
成因
彈性回跳
地震規模
釋放的總能量多寡
地震波的振幅估算
小數點後一位
無單位
地政規模美差1.0,能量相差約30倍
無論何地 數值相同
地震強度
各地搖晃程度
各地的地動加速度估算
數值是整數 0~7級(共8個等級)
單位:級
震度1~6級內 每差1級 加速度值約差3倍
離震央越近 強度越大
台灣活斷層分布
地體構造
呂宋島弧以每年8公分的速度推擠歐亞大陸
引發地震
主要是上盤向西上衝的逆斷層
地震分布
西部
深度淺
東部
頻率高
東北部
地熱與火山作用
災害類型
建築物毀損
山崩
土石流
海嘯
地層液化與地面沉降
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