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天然災害 (氣象災害 (颱風 (形成條件 (濕度 (具潮濕的中低對流層大氣), 垂直風向的風場 (風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要小), 大氣狀態…
天然災害
氣象災害
颱風
形成地點
大西洋及東太平洋
颶風
印度洋及西南太平洋
旋風
西北太平洋
颱風
形成條件
濕度
具潮濕的中低對流層大氣
垂直風向的風場
風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要小
大氣狀態
低層大氣輻合,高層大氣輻散
緯度
南北緯5度以外
海溫
形成於熱帶海面,高於26.5度以上
形成過程
熱帶擾動
海面高溫,蒸發旺盛
熱帶低壓
低氣壓中心輻合,釋放潛熱
輕度颱風
最大風速達17.2公尺/秒
颱風
結構
眼牆
風速最快
螺旋狀雲雨帶
間接性降雨
颱風眼
下沉氣流,氣壓最低的地方
侵台
七、八、九月頻率越高
藤原效應
雙台沿中心連線逆時針旋轉
西北颱
從東北部向西北移動
洪水
降水量與河川流量
暴雨後,達到會超過堤防的流量,稱溢堤流量
暴雨後,河川輸送的最大流量,為尖峰流量,又稱洪峰
水災成因
天然
大量融雪
排水受阻
降水過量
人為
不透水地面增加
雨水滲透減少,地表逕流增加
自然滯洪區減少
排水受阻
台灣水災主要因素
梅雨鋒面、颱風降水
過度都市化和不當開發
地震災害
地震
成因
彈性回跳理論
表示地震大小尺度
地震規模
芮氏規模,小數點後一位,無單位
規模每差1.0,能量相差約30倍
由地震波的振幅估算
同一地震,只有一個地震規模
釋放的總能量多寡
地震強度
整數值,0~7級
震度1~6及之內,每差1級,加速度的數值差約3倍
由各地的地動加速度估算
同一地震,各地的地震強度會不同
各地的搖晃程度
地震災害類型
山崩
海嘯
建築物損毀
地層液化與地面沉降
火災
山崩與土石流
原因
坡地材料因含水飽和和風化作用
坡地受人工挖掘或天然因素而變陡
坡頂額外重壓
地震、爆炸或重車經過引起振動
類型
墜落
下墜過程有懸空、跳動的階段
流動
與水混合因重力下滑
滑動
順向坡腳被截切
平面
曲面
防治
加強護坡與排水工程
避免在洪水氾濫、山崩與土石流高危險地區居住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