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5固態地球的變動 (活動的大地 (海底擴張說 (證據 (中洋脊的中央是玄武岩湧出的地方, 地熱流在中洋脊最大,…
CH5固態地球的變動
活動的大地
海底擴張說
1960年代 海斯
主張:中洋脊頂部形成新的海洋地殼,迫使在烈谷兩邊的老海洋地殼遠離
證據
中洋脊的中央是玄武岩湧出的地方
地熱流在中洋脊最大
中洋脊兩側對稱,最老不超過兩億歲
板塊運動學說
1967~1868
主張:地球表面是由數十個板塊組成,板塊受到地函對流的帶動,造成高低起伏的地形害各種地質現象
證據
地震帶、火山帶與板塊邊界吻合
中洋脊多淺源地震,海溝則都有
定位系統證明板塊的確有相對運動
大陸漂移說
主張:兩億年前地球的陸塊都是黏在一起的(盤古大地)
證據
南美與非洲的海岸線吻合
古生物的連續分布
古氣候證據
1912年 韋格納
地震與火山
地震帶
歐亞南緣地震帶:大多淺到中源 聚合型
環太平洋地震帶:淺、中、深源都有 錯動與聚合型
中洋脊地震帶:淺源 張裂型與錯動型
火山帶
中洋脊火山:張裂型 玄武岩
隱沒帶火山:聚合型 安山岩
熱點火山:與板塊邊界無關 玄武岩
板塊構造運動
岩石性質
岩石圈(固態)
海洋地殼:0~100km
大陸地殼:100~2km
等於板塊厚度
在軟流圈上
軟流圈(溶融態)
厚度100~150km
低速帶
板塊邊界
張裂型
聚合型
錯動型
台灣的地殼
板塊邊界
東部
隱沒作用產生東北-西南向的弧溝系統
淺、中、深源都有,南向北震源漸深
菲律賓海板塊向西北方隱沒到歐亞板塊
火山以安山岩為主
南部
歐亞板塊向東方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
隱沒作用產生南北向的弧溝系統
淺、中、深源都有,西向東震源漸深
火山以安山岩為主
台灣島之形成
菲律賓海板塊撞上歐亞板塊邊緣所發生的造山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