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大氣與海洋的變動 (大氣變化 (風 (氣壓梯度力 (同一平面 兩處的氣壓差導致, 垂直等壓線, 等壓線愈密集 氣壓梯度力愈大, 與風速成正相關),…
大氣與海洋的變動
大氣變化
飽和水氣壓
與溫度成正比
乾球溫度
某一溫度下 開始產生凝結作用時的水氣壓
露點溫度(Td)
與空氣中水含量成正比
氣溫與露點溫度差越小
相對溼度愈大
相對溼度
實際水氣壓佔飽和水氣壓的百分比
與乾溼球溫度差成反相關
雨
水氣過飽和
增加水氣
降低溫度
PV=nRT
P與V成反比
上升 氣壓低 體積膨脹
冷卻
下降 氣壓高 體積壓縮
增溫
凝結核
風
垂直
垂直向氣壓梯度力
重力
通常兩者平衡
垂直的空氣流通不強烈
水平
科氏力
假想力
高緯度大 低緯度小
垂直運動方向
北半球右 南半球左
與風速成正比
摩擦力
與運動方向相反
陸地大 海洋小
低空影響較大
水平向氣壓梯度力
高壓往低壓流動
氣壓梯度力
同一平面 兩處的氣壓差導致
垂直等壓線
等壓線愈密集 氣壓梯度力愈大
與風速成正相關
地轉風
離地一公尺以上
氣壓梯度力 科氏力
運動方向最後平行等壓線
近地表風
離地一公尺內
摩擦力
氣壓梯度力 科氏力
運動方向與等壓線夾角(15~25度)
北半球
高氣壓(反氣旋
地面順時針輻散
高空逆時針輻合
下沉氣流
晴
低氣壓(氣旋
地面逆時針輻合
高空順時針輻散
上升氣流
雨
天氣系統
氣團
溫度 溼度 密度相近的一團空氣
高壓系統
受發源地影響
海洋氣團
大陸氣團
兩相異氣團不會輕易融合
交接面形成鋒面
鋒面
暖鋒
暖空氣沿著坡度平緩的暖鋒面抬升
雨勢和緩
滯留鋒
冷暖氣團勢力相當 鋒面停止不動 暖鋒在上
陰雨連綿
冷鋒
暖空氣密度小 沿著坡度陡的冷鋒面上升
強烈的陣雨 雷雨
囚錮鋒
冷鋒追趕上暖鋒
介於兩鋒間的暖空氣被冷風抬升至高處
地面被冷空氣占據
陣雨 連綿陰雨
大氣能量
來自太陽輻射
對不同緯度不同
高緯
太陽輻射吸收量大於地表紅外線損失量
升溫
低緯
太陽輻射吸收量小於地表紅外線損失量
降溫
聖嬰現象
海洋與大氣大規模的交互作用
特色
赤道盛行東風減弱
表面海流向西力量減弱
溫暖的表層海水向西太平洋中間擴散
太平洋東岸湧升流減弱
冷水範圍變小
氣候變乾燥 引發乾旱或森林大火
西太平洋海溫下降 東太平洋海溫上升
無規律
海水的運動
洋流
風吹環流
水平
盛行風系穩定吹拂表面海水
西風帶
向東的洋流
黑潮變北太平洋洋流
東南信風帶
向西的赤道洋流
太平洋的熱海水往大西洋
暖池
北赤道洋流
黑潮
黑潮一部分往南
加利福尼亞洋流
溫鹽環流
水平+垂直
海水密度出現差異
北大西洋向北流動 同時釋放能量
鹽度增加
密度增加
北大西洋下沉
北大西洋深層水
極區鹽度高的海水沉降
向低緯度區擴散
緩慢浮上洋面
影響
調節海水溫度差
改變海洋資源分布
海上運輸
水團
性質相似的一團海水
溫鹽圖
潮汐
用太陽與月亮影響
萬有引力
月亮為主(距離近
專有名詞
滿潮
潮汐上升到最高水位之時
乾潮
潮汐上升到最低水位之時
潮差
高低潮間的水位差
潮間帶
高潮到低潮的海岸線間的區域
潮汐週期
兩次高潮(或兩次低潮)所經歷的時間
種類
半日潮
週期約為12小時25分
全日潮
週期約為24小時50分
日月分別造成的影響
大潮
潮差最大之日
約初一 十五
日地月成一直線
小潮
潮差最小之日'
約初七 初二二
日地月成90度
暴潮
颱風影響
海水倒灌'
波浪
特性
深度越深 圓周越小
水分子不前進
風愈大 波浪愈大
水分子進行圓形橢圓型的上下往復運動
成因
最常見的是風
分類
深水波海域
震盪無法達到海底
淺水波海域
受海底地形影響
扁化成周期性震盪
波速變慢
波不對稱
碎'浪
可改變海岸地形
波高高能量大
能改變地形
海灣
狎角\
海底等深線近似於海岸線形狀
突堤效應
沿岸流
波峰不平行海岸
平行海岸的 海流
近岸潮流 海岸環境
潮波
水往低處流
台灣的潮波
南北分立
繞台灣一周 終點是台中
使台中有最大潮差
漲退潮流順者潮波
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