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全球氣候變遷 (古氣候 (短期(近二百萬年內) (末次冰盛期(2萬年前) (冰原向南擴張 (反照率上升,溫度下降), 海平面比現在低120公尺…
全球氣候變遷
古氣候
變化證據
二氧化碳
與氣溫變化關係大
沒有溫室氣體
地球氣溫-18度
方法
珊瑚
只生存在30度溫暖淺海
骨骼中微量元素
越中心年代越早
冰芯
疊置定律
下層較年老
分析水的同位素
樹輪
日照強降雨多
顏色淺
越中心年代越早
海洋沉積物
氧的同位素、孔蟲
疊置定律
下層年代較早
長期
因素
外部
太陽輻射能
內部
溫室氣體濃度
海陸分布
陸地位置為氣候變化主因
有助於冰原生長
地球反照率
受海陸分布、冰原面積影響
冰原增加反照率上升
氣候
冰室氣候
事件
8~6億年前
溫室空氣降低
溫度轉冷的主因
水氣凝結形成海洋
除碳作用
雪團地球
3億年前
岡瓦那大陸飄移至南極
冰原形成
反照率變大
岡瓦納大陸解體
陸塊往北漂移
逐漸回暖
3500萬年前
印澳板塊撞上歐亞板塊
喜馬拉雅山
青藏高原
岩石風化旺盛
鈣離子搬運至海中
二氧化碳不斷被移除
地球降溫
現在處於冰室氣候
溫室氣候
短期(近二百萬年內)
氣候
間冰期
現今屬於冰室氣候中的間冰期
冰期
因素
外部
地球繞日軌道
偏心率
偏心率小(接近圓形),年輻射量大
偏心率大(接近橢圓),年輻射量小
以10萬年為周期
地球自轉傾角
順時針方向公轉23.5度
稱為歲差、進動
週期2600年
地球自轉軸指向
在22.5度與24.5度變動
週期約41000年
地軸傾角
傾角大
夏季熱,不利冰原發展
傾角小
夏季冷,利冰原發展
內部
反照率的變化
冰雪反照率大
地表吸收太陽輻射減少
容易邁入冰期
深色陸地反照率小
地表吸收太陽輻射增加
暖化趨勢顯著
季風變化
冬季太陽輻射減少,陸地寒冷
夏季太陽輻射週期增加,陸地增溫
溫室氣體的濃度
冰川體積與二氧化碳濃度有關
冰川增加
二氧化碳含量下降
氣溫下降時間較長
冰川減少
二氧化碳含量上升
氣溫上升時間極短
末次冰盛期(2萬年前)
又稱末次冰期鼎盛期
冰原向南擴張
反照率上升,溫度下降
海平面比現在低120公尺
台灣與大陸連為一體
近代
溫鹽環流
南北半球相反
北半球乾冷,南半球濕熱,反之亦然
有運輸水氣及熱量的功能
溫鹽洋流
停止
缺乏熱源提供
北半球冰原擴張
ITCZ南移,南半球增溫
進入冰期
順暢
高低緯氣候差異小
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13000年前)
在末次冰盛期後短暫回冷
成因: 五大湖冰原大規模融化
溫鹽環流密度下降
環流趨緩
熱量難運輸到高緯
冰源擴張
寒冷維持1千多年在回暖後結束新仙女木事件
中世紀暖期(9~14世紀)
全球溫暖
維京人到格陵蘭、歐亞草原游牧民族不斷遷移
末期轉為乾冷
小冰期(15~19世紀)
全球趨向寒冷
格陵蘭被冰封,維京人離開
全球暖化
負面影響
海平面上升
變化最劇烈地區: 極區
積冰融冰
反照率下降
溫度上升
低地被淹沒
甲烷冰融化
增加溫室氣體濃度
陸地與海洋的生態
溫度上升
藻類滋生
魚類提早遷徙
極冰消失
某些生物無法適應變化
天氣與氣候的變化
劇烈天氣頻率增加
降水時空分布不均
公共衛生
蚊子生存範圍擴大
傳染病範圍增加
正面影響
新穀倉產生
中高緯更適合耕種
北極海海冰減少
石油開採容易
可以來往太平洋與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