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第五章 固體地球的變動 (板塊構造運動 (軟流圈 (100~250公里, 部分溶融 可塑性高, 位於上部地函內, 又稱為低速帶), 岩石圈…
第五章 固體地球的變動
板塊構造運動
岩石圈
0~100公里
為固態岩石
所有地殼加軟流圈以上地函
軟流圈
100~250公里
部分溶融 可塑性高
位於上部地函內
又稱為低速帶
海洋地殼在中洋脊生成 海溝處隱沒
板塊邊界類型
聚合性
兩板塊互相靠攏
擠壓力
地函熱對流下沈
安山岩為主
構造:隱沒帶的海溝
多逆斷層
淺源地震
錯動性
兩板塊平行錯移
剪力
較少火山活動
轉型斷層
淺源地震
張裂性
兩板塊互相分離
張力
地函熱對流上升
玄武岩為主
構造:裂谷 中洋脊
多正斷層
淺 中 深源地震
活動的大地
大陸漂移學說
1912年
德國學者 韋格納
全世界的陸塊在2億年前是連在一起的 稱作盤古大陸
證據 古生物的連續分佈 南美與非洲海岸線吻合
海底擴張學說
1960初期
美國學者海斯
岩漿在地函熱對流 中洋脊往兩邊擴張
證據 熱對流在中洋脊最大 海溝最小
中洋脊附近地殼就年輕 海溝較老
板塊運動學說
1967~1968年
地球表面是由數十個緩慢移動的板塊所組成
受地函物質對流的帶動
地震與火山
地震帶分佈
歐亞南緣地震帶
亞洲與歐洲南邊
淺到中源地震
聚合型
環太平洋地震帶
太平洋邊緣
浅 中 深源地震皆有
錯動 聚合型
中洋脊地震帶
延中洋脊分佈
多淺源地震
張裂型 錯動型
火山分佈與特性
隱沒帶火山
板塊隱沒 岩石產生岩漿 噴發在為隱沒板塊地表
安山岩質岩漿 黏性高 流動性差 爆炸式噴發
聚合型
e.g.環太平洋火山帶
熱點火山
地函熱柱向上噴發
玄武岩質岩漿 黏性低 流動性佳 寧靜式噴發
與板塊無關
e.g.夏威夷火山島鏈
中洋脊火山
地函熱對流上升處 岩漿在中洋脊噴發
玄武岩質岩漿 黏性低 流動性佳 寧靜式噴發
張裂型
e.g.中洋脊
台灣的地殼變動
台灣的板塊交界
台灣東部海域
菲律賓海板塊像西北方隱沒到歐雅板塊下方
產生 琉球海溝 琉球島弧
南向北震源漸深
e.g.琉球火山島弧
台灣南部海域
產生 馬尼拉海溝 呂宋火山島弧
西向東震源漸深
e.g蘭嶼 綠島
歐亞板塊向東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下方
台灣島的形成
1000~500萬年前
菲律賓海板塊與歐雅板塊擠壓
形成露出海面的台灣島
500~20萬年前
呂宋島弧擠壓到歐亞大陸板塊
使中央山派隆起
2000~1000萬年前
大規模玄武岩岩漿噴發
形成澎湖群島
現今
菲律賓海板塊每年以7~8cm的速度向歐雅大陸板塊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