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活動的大地 (板塊運動學說演化 (大陸飄移學說:偉格納主張板塊是連在一起的,現今的各板塊是分裂後並飄移到現在的位置。 證據…
活動的大地
板塊運動學說演化
大陸飄移學說:偉格納主張板塊是連在一起的,現今的各板塊是分裂後並飄移到現在的位置。
證據:南美與非洲的海岸線吻合,古生物連續分布
海底擴張學說:海斯主張岩漿對流作用,延中洋脊上升到地表,所形成的新地殼迫使兩側老海洋地殼遠離,海洋也不斷擴大。
證據:古地磁紀錄,以中洋脊為中心呈現兩對稱
板塊運動學說:地球表面是由數十個緩慢移動的板塊所組成,受到地還物質對流的帶動,彼此遠離,靠近或交錯而過,形成各種地質現象
證據:全球地震帶與火山帶的分布和板塊邊界相吻合
地震與火山
地震帶的分布
中洋脊地震帶,多淺源地震,多屬張裂型板塊
環太平洋地震帶,淺,中,深源地震解有,多屬聚合型板塊
歐亞南源地震帶,中,深,淺源地震皆有,多屬聚合型板塊
火山的分布與特性
隱沒帶火山:聚合型,板塊隱沒後,岩石產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漿,噴發在地表,屬安山岩質岩漿
熱點火山:板塊內火山,與板塊邊界無關,地函深處的地函熱柱向上噴發,形成熱點火山,屬玄武岩質岩漿
中洋脊火山:張裂型,地函熱對流上升處,岩漿在洋脊噴發,屬玄武岩質岩漿
台灣的地殼變動
台灣的板塊邊界
台灣位處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的聚合型板塊邊界,也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隱沒的轉換地帶
南部海域:馬尼拉海溝,呂宋火山島弧,火山以安山岩質為主
東部海域:琉球海溝,呂宋火山島弧,火山為安山岩質
台灣島的形成
1000~500萬年前:歐亞板塊東側的大陸邊緣上堆積著來自亞洲大陸的巨厚沉積物,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開始碰撞,沉積物推擠隆起,形成露出海面的台灣島
500~20萬年前:開始有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
2000~1000萬年前:處在穩定的張裂環境,規模的洪流是玄武岩岩漿噴發
現金:台灣的山脈不斷受到擠壓而升高
岩石圈與軟流圈
岩石圈為固態,所有地殼加軟流圈之上的地函,海洋地殼厚度較薄,大陸地殼岩石圈較厚。
軟流圈圍部分熔融,可塑性高,位於上部地函,地震波在此曾波速變慢,又稱為低速帶
板塊邊界類型
聚合型:兩板塊相互靠攏,受擠壓力,多逆斷層,地函熱對流下降淺,中,深源地震皆有
張裂型:兩板塊互相分離,受張力,多正斷層,地函熱對流上升,淺源地震多
錯動型:兩板塊平行錯移,受剪力,多轉型斷層,少火山運動,多淺源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