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地球的結構 (大氣結構 (氣壓 (單位面積上方空氣柱重量的壓力, 地表氣壓大,高空氣壓小, 高度+10m,氣壓-1hpa, 標準一大氣壓…
地球的結構
大氣結構
分層(溫度變化)
平流層
大氣運動為水平方向
臭氧濃度最高
中氣層
平流層臭氧加熱
中氣層頂是大氣層最冷的地方
對流層
天氣現象
地表輻射
厚度:赤道>高緯度區;夏季>冬季
層頂高易受緯度和高度影響
增溫層
空氣稀薄
無足夠氣體原子用來接觸傳熱
能量收支
太陽輻射
懸浮粒子吸收
大氣和地表反彈
多被溫室氣體吸收
少散逸到太空
平衡
空氣對流和水氣蒸發釋放潛熱
地表吸收
氣壓
單位面積上方空氣柱重量的壓力
地表氣壓大,高空氣壓小
高度+10m,氣壓-1hpa
標準一大氣壓:緯度45度,溫度0度的海平面氣壓=76cmHg=1013.3hpa
近地表附近,氣壓遞減率大
大部分氣體集中在地表
分層(電離程度)
非電離層
低空
電離層
分層(均勻程度)
非均勻層
高空
均勻層
固體地球結構
地震觀測
地球內部
p波
震幅最小
縱波
波速最快
可通過固液氣體
s波
橫波
僅可通過固體
震幅次大
波速次快
地球外部
Love wave
左右
Rayleigh wave
上下
波速最慢,震幅最大
內部層圈構造
莫氏不連續面
震速改變:地殼和地函組成物質的改變
地函
上部地函
低速帶(80km~220km)
和地殼合稱為岩石圈
下部地函
地殼
海洋地殼
大陸地殼
古氏不連續面
p波波速下降,代表地函與地核的交界面
地核
外核
液態
內核
固態
組成物質和三大岩類的特徵
沉積岩
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再經壓密與膠結作用
構造:粒級層和交錯層;波痕與生痕
變質岩
高溫高壓作用
火成岩
text
深成岩
因岩漿在地下深處緩慢冷卻
結晶顆粒較粗大
火山岩
岩漿噴出地面後急速冷卻而成
結晶顆粒較細小
海洋結構
溫度
來源
陽光熱能
深海溫鹽環流
範圍
最冷:-2度C(含鹽)(極區海域)
最熱:30度C(赤道海域)
水平分布
平行緯度
最高溫在赤道區
東西岸受洋流影響大
大洋東西溫度分布較不平行於緯度是大洋環流造成
垂直分布
混合層
日照持續,水溫最高
斜溫層
光線無法穿透,僅靠傳導傳送熱能
水溫隨深度驟降,形成傾斜的溫度曲線
深水層
鹽度
來源
火山噴發
生物和地質作用移走鹽分
雨水河水沖刷物質
範圍
34~36千分比
水平分布
平行緯度
最高鹽度區為回歸線地區
北大西洋是全球表層海水鹽度最高處
河口和多雨海域表層海水鹽度降低
垂直分布
深水層
斜鹽層
無蒸發作用而鹽度驟降
混合層
日照蒸發大於降水,表面海水鹽度高
成分
鈉鎂鈣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