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地球的結構 (大氣 (大氣的分層 (平流層 (臭氧層於此層, 長途飛機多飛於此層, 高度越高→溫度越高, 此層以上為電離層,以下為中性層), 中氣層…
地球的結構
大氣
大氣的分層
平流層
臭氧層於此層
長途飛機多飛於此層
高度越高→溫度越高
此層以上為電離層,以下為中性層
中氣層
此層以上為非均勻層,以下為均勻層
高度越高→溫度越低。為溫度最低的一層
對流層
所有天氣現象
高度越高→溫度越低
增溫層
高度越高→溫度越高
接近真空
能量收支
太陽輻射
雲,大氣,地表反射
地表吸收
大氣吸收
地表紅外線輻射
大氣吸收
逸散至外太空
大氣紅外線輻射
逸散至外太空
地表吸收(溫室效應)
氣壓
1atm=1033.25百帕
上升100公尺→下降1百帕
海洋
分層結構
溫度
斜溫層
高緯度
溫度較無變化
低緯度
水深愈深→水溫驟降
深水層
高緯度
溫度較無變化
低緯度
水深愈深→水溫愈低。但下降幅度很小
混合層
高緯度
溫度較無變化
低緯度
溫度較無變化
鹽度
斜鹽層
高緯度
鹽度較無變化
中低緯度
水深愈深→鹽度驟降
深水層
高緯度
鹽度有些微下降
中低緯度
約2000~3000公尺處鹽度略微上升.後則隨水深愈深→鹽度下降
混合層
高緯度
夏季
水深愈深→鹽度驟升(因為冰溶化)
冬季
水深愈深→鹽度驟降(因為冰凝固)
中低緯度
水深愈深→鹽度下降(因為表面海水蒸發)
密度
斜溫層
水深愈深→密度驟升
深水層
水深愈深→密度越高。但上升幅度很小
混合層
密度較無變化
溫度
西太平洋赤道海水的水溫最高(暖池)
東太平洋赤道海水的水溫較低(冷舌)
鹽度
來源
河川,火山
生物
海洋鹽度:34~36‰
(‰為單位=1000克海水中溶解物所占總克數)
固體地球
內部結構
地函
上部
軟流圈(熔融態。80~220km)
岩石圈
下部(~2900km)
與地核以古氏不連續面為分界
多由橄欖岩組成
地核
外核(液態)約2900~5150km
內核(固態)約5150~6370km
推論為鐵,鎳所組
地殼
大陸地殼(35~40km)多為花崗岩
海洋地殼(5~10km)多玄武岩
與地函以莫氏不連續面(莫荷面)為分界
組成物質
沉積岩
形成
成岩作用 :不斷堆積覆蓋,後經壓密&交結所形成
沉積作用 :受破壞的岩石碎屑,經搬運,沉降,沉澱而固結所形成
構造
粒級層
交錯層
平行層理
波痕
生痕構造
大小 :礫岩>砂岩>粉沙岩>泥岩
變質岩(因高溫高壓而產生變化)
玄武岩→角閃岩
方解石→大理石
泥岩→板岩,片岩,片麻岩
石英→石英岩
火成岩
深成岩 :岩漿於地底緩慢冷卻而成,顆粒粗大
火山岩 :岩漿噴出地表,急速冷卻而成,顆粒較細
地震觀測
P波(縱波)
質點震動方向與震波前進方向平行
固,液,氣態皆可傳遞,送度較快
S波(橫波)
質點震動方向與震波前進方向垂直
只可於固態傳遞,送度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