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固體地球的變動 (板塊構造運動 (板塊邊界 (聚合型 (受擠壓力, 安山岩為主, 兩板塊相互靠攏), 錯動型 (受剪力, 較少火山活動,…
固體地球的變動
板塊構造運動
板塊邊界
聚合型
受擠壓力
安山岩為主
兩板塊相互靠攏
錯動型
受剪力
較少火山活動
兩板塊平行錯移
張裂型
受張力
兩板塊互相分離
玄武岩為主
岩石圈
固態
範圍:所有地殼+軟流圈之上的地函
深度0-100公里
軟流圈
部分熔融
位於上部地函
深度100-250公里
地震與火山
地震帶的分布
歐亞南緣地震帶
亞洲與歐洲的南邊
大多為淺、中源地震
板塊邊界:聚合型
環太平洋地震帶
淺、中、深源地震皆有
位於太平洋邊緣
中洋脊地震帶
多淺源地震
板塊邊界:張裂型、錯動型
火山的分布與特性
隱沒帶火山
成因:岩石熔融形成岩漿
安山岩質岩漿
熱點火山
板塊內的火山
成因:地函熱柱向上噴發
玄武岩質岩漿
中洋脊火山
成因:岩漿在洋脊噴發
玄武岩質岩漿
台灣的地殼變動
台灣的板塊邊界
台灣東部海域
淺、中、深源地震
Ex:琉球火山島弧
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歐亞板塊下方
台灣南部海域
地質構造
呂宋島弧
馬尼拉海溝
歐亞板塊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下方
Ex:蘭嶼、綠島
台灣島的形成
見課本
活動的大地
板塊學說
海底擴張學說
1960海斯
證據
地熱流在中洋脊最大
海洋地殼年齡以中洋脊為中心對稱
板塊運動學說
1967-1968
證據
地震帶 火山帶和板塊邊界吻合
GPS的精密測量
大陸飄移學說
證據
南美與非洲的海岸線吻合
古生物的連續分布
1912韋格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