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3.測海象 (測海象 (波浪 (浮球式波浪儀 (下方:重物 (固定), 浮球上:天線 (傳回資料), 測波高、週期、方向), 壓力計 (置於海底,…
3.測海象
測海象
波浪
浮球式波浪儀
下方:重物
固定
浮球上:天線
傳回資料
測波高、週期、方向
海上觀察水層
大型浮體錨定
深水海域
壓力計
置於海底
淺水海域
海浪起伏的壓力變化
音響式都卜勒流剖儀
溫度、鹽度
溫鹽探儀CTD
最廣泛,與採水瓶一起使用
導電度C
鹽度
溫度T
溫度
水壓D
深度
每深10m,增加1大氣壓
溫鹽圖
追蹤各層海水來源、推論各層海流方向、水團之間混和狀況、海水源自於何處
水團
曲線起始、轉折點
儀器
反轉式溫度計
鹽度受溫度水壓影響
潮汐
壓力計
浮筒式潮位儀
浮筒水位升降帶動滑輪
紀錄水位高度變化
暖化海水水位上升、氣候長期變遷
深度
測深儀
聲納
單束波
多束波
海床測繪
聲波波速
上層海域
隨溫度減少而減少
深海
隨壓力增加而增加
聲發頻道
1km
聲速最小
1km向下
聲速由小變大(折射角變大)
1km向上
聲速由小變大(折射角變大)
海岸地形
沿岸海水
突堤效應
海岸侵蝕堆積
海流
早期
追蹤漂浮物
海流速度
現在
定點錨碇
測某定點隨時間變化的海流資訊
海床:重錘固定
纜繩、重錘間:音響釋放儀
回收時聲音開鎖
音響式都卜勒流剖儀
海流瞬時流速
海域流場分布
船底或海床上
都卜勒效應
最普遍海流儀
浮標觀測
海流流速、流向
浮標:無線電、全球定位儀
水面下:纜繩+擋流裝置
海底地貌
洋底盆地
大陸邊緣和中洋脊間深海(4000-6000m)、另側臨海溝或大陸緣積
深海平原
世界最平坦處
沉積物
濁流沉積物、生物遺骸沉積
風海流浮冰帶來
深海丘陵
尚未被沉積物填滿的部分
海底山
岩漿湧出處
海底火山、海底火山島鏈
太平洋夏威夷島鏈、天皇海底火山群
海底火山高原
赤道太平洋安東爪哇高原
太平洋最多
中洋脊
側翼
對稱性
離脊頂愈遠,沉積物愈厚
轉型斷層、破裂帶
太平洋板塊移動速度快
無中央斷裂谷
脊頂
地形區最高處
板塊擴張
多在海面下,但火山活動頻繁(冰島)海面上
世界最長火山山脈
大陸邊緣
坡度變化
大陸波
坡度最陡
海底峽谷
濁流沖刷
沉積物輸入深海
大陸邊緣
沉積物堆積
平緩
有些大陸波沉積物會沉積到海溝
大陸棚
坡度最緩、深100-200m
海溝
板塊邊界
多在太平洋
最深
馬里亞納海溝
最長
祕魯-智利海溝
板塊活動度
活動性
板塊邊界
隱沒帶火山、地震
太平洋周圍
非活動性
非板塊邊界
沒火山、地震
大西洋、印度洋、北極海、南極洲
南美洲東西岸
陸地沉積物
台灣
歐亞板塊邊緣和菲律賓海板塊的呂宋島弧向斜碰撞
東南、南部
海脊、海槽、海溝
南海海盆&呂宋島弧
馬尼拉海溝
東
大陸波、海盆
澎湖
大陸波
東北
海脊、海槽、海溝
蘭陽平原
沖繩海槽
琉球島弧
琉球海溝
台灣海峽
大陸棚
三大洋中洋脊比較
太平洋
東南側
無中央斷裂谷
洋脊側翼坡度較緩
東太平洋隆起
印度洋
人字形
有中央斷裂谷
大西洋
中央
有中央斷裂谷
海洋地殼
特性
地磁條帶
磁性倒轉
以洋脊軸對稱
海洋沉積
海洋生物殘骸、泥沙
近大陸,沉積物增加
最厚沉積層
孟加拉灣
西藏高原沉積物
地殼年齡
中洋脊生成新地殼
地函熱力對流
向兩側變老
老於2億年的海洋地殼
在海溝隱沒
最老海洋地殼
馬里亞納海溝東側
離中洋脊愈遠,愈厚
構造
海底&莫氏不連續面間(海洋岩石圈上層)
玄武岩
比大陸地殼薄7~10km
研究方法
間接
震波在不同岩層傳遞速度不同
直接
鑽井船鑽岩心
結果
厚度平均7km
三岩性
2.玄武岩
3.輝長石(凝固緩慢)
1.沉積物
海洋地殼以下
上部地函
橄欖岩
海洋鑽探
海洋地殼的中洋脊(最薄)
結果
深部生物圈發現
天然氣水合物發現
低溫高壓固態天然氣
重建古海洋歷史
沉積物中化石、沙塵
火山活動
氧原子同位素筆比值測定
3億年來地表溫度變化
白堊紀空前火山活動
證實海底擴張、板塊構造學說
大西洋海底鑽井
向兩側玄武岩基盤層愈老
地磁條譜
地球號
鑽過莫荷面,到地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