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天然災害 (颱風 (形成條件 (潮濕的中低對流大氣 利於天氣擾動, 上下層大氣對流小 儲存潛熱於颱風眼, 低層大氣幅合 高層大氣幅散 …
天然災害
颱風
形成條件
潮濕的中低對流大氣 利於天氣擾動
上下層大氣對流小 儲存潛熱於颱風眼
低層大氣幅合 高層大氣幅散
颱風原為熱帶低壓系統
南北緯5度以內 科氏力才夠大
海溫26.5度以上 以提供能量
颱風的結構
眼牆
上升氣流最強 風速最大 雨勢最強 積雨雲高聳
螺旋狀雲雨帶
遠離眼牆 風速漸慢 雨勢漸小
北半球低層氣流逆時針向中心幅合
高層順時針向外幅散
颱風眼
微弱的下沉氣流 為氣壓最低的地方
形成地點
大西洋及東太平洋:颶風
印度洋及西南太平洋:旋風
西北太平洋:颱風
侵台的颱風
1.每年平均3.4次颱風侵襲
7.8.9月比例最高
3.受到太平洋副熱高引導 向西或西北西前進
4.藤原效應:雙颱距離小於1000公里 兩者易沿中心連線逆時針旋轉
形成過程
1.初始的熱帶擾動及旺盛的蒸發
2.低層空氣符合上升 高層幅散 形成熱帶低壓
3.對流增強 中心風速達17.2公尺/秒時 輕度颱風形成
4.若對流繼續增強 則可能成為中颱或強颱
地形對颱風降雨的影響
1.迎風面多雨氣流上升 背風面氣流下降陳 較乾燥 易有焚風
2.強風吹毀作物 將高鹽空氣吹至陸地 使作物枯死
3.豪雨造成水災 土石流
4.易有暴潮現象
山崩 土石流
廣義的山崩
岩石土壤受重力作用 而往下坡移動 又稱塊體運動
原因
坡地因含水飽和或風化作用而降低強度
坡頂重壓或震動
坡度變遷
山崩的類型
曲面滑動 慢
土質鬆軟區 滑動面呈凹面向上 坡頂為曲面 為湯匙狀
墜落 極快
有懸空或跳動的階段 易於陡坡 節理旺盛 風化旺盛之地
平面滑動 快
順向坡腳被截切因雨水或震動 鬆軟若面快速滑落
流動(土石流) 快
砂泥與水混合 因重力下滑 密度大 速度快 破壞力強
防治
做好地質調查
加強施工區護坡及排水的工程和植被種植
洪水
成因
天然因素
降水過量
排水受阻
漲潮 結冰
大量融雪
人為因素
不透水地面增加
地下水減少 地表逕流增加 洪峰發生的時間差縮小
自然滯洪區減少
人類與河川爭道 興建建築物於氾濫平原
排水受阻
橋墩 建築物
結論
都市化造成洪峰形成時間差縮短 尖峰流量稱加
台灣主因為梅雨和颱風
影響
人畜傷亡 改變河道 水汙染 引發傳染病
地震
地震災害類型
山崩和土石流
海嘯
海底斷層錯動造成高低差
到淺海時波長縮短 波高增大
建築物毀損
地層液化 地面沉降
地下孔隙的水受震動趨於緊密排列
泥沙向下壓密 水排出造成沉降
地下水帶著砂噴發至地表 為噴砂現象
火災
台灣活斷層分布
主要為逆斷層
西部深度淺 東部頻率高 深度淺 伴隨地熱與火山活動
西部活斷層:震度大
東部活斷層:震源有深有淺
地震尺度
地震規模
1.表示釋放的能量
2.一般用芮氏地震規模 寫到小數點後一位
3.規模差1.0能量差30倍
4.一地震一規模
地震強度
1.表示搖晃程度
2.0-7級 共8級
3.一地震 各地的震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