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天然災害 (氣象災害 (颱風 (颱風形成的必要條件 (大氣狀態:低層大氣輻合,高層大氣輻散, 溼度:具有潮濕的中低對流層大氣, 海溫:高於26…
天然災害
氣象災害
颱風
颱風的形成過程
熱帶低壓:大氣對流開始有組織,低層向中心輻合上升的對流使水氣凝結、釋放潛熱,高層大氣向外輻散
輕度颱風:更多水氣向低壓中心集中,當最大風速達17.2公尺/秒十,形成輕度颱風
熱帶擾動:海水面溫度高,蒸發旺盛,大氣容易產生對流
颱風:若持續發展有可能形成中颱或強颱
颱風的結構
眼牆:上升氣流最強之處,風速最大、雨勢最強
螺旋狀雲雨帶:會產生間歇性降雨,越遠離眼牆,風速最慢,雨勢最小
颱風眼:微弱的下沉氣流,空氣增溫不易形成雲,風雨微弱,氣壓最低處
颱風形成的必要條件
大氣狀態:低層大氣輻合,高層大氣輻散
溼度:具有潮濕的中低對流層大氣
海溫:高於26.5度以上
垂直方向的風場:風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要小
緯度:南北緯5度以外
颱風形成的地點
大西洋及東太平洋:颶風
印度洋及西南太平洋:旋風
西太平洋:颱風
洪水
水災成因-天然因素
大量融雪
排水受阻:漲潮時降水不易從河口排放到海口
降水過量
水災成因-人為因素
自然帶洪區減少:人類雨河川爭道
排水受阻:自然河道中增添許多人工構造物
不透水地面增加:雨水下滲透到泥土裡的比例減少,地表逕流增加,河川流量會迅速上升
降雨量與河川流量的關係
溢堤流量:會超過堤防的流量
尖峰流量:河川輸送的最高流量,水位已超過河川,造成洪水
平常流量
台灣水災因素
都市不正常開發
梅雨、颱風帶來的暴雨
地質災害
山崩與土石流
山崩與土石流發生原因:
坡度因受人工挖掘或天然因素變陡
坡頂額外重壓
坡地材料因為含水飽和或風化作用而降低強度
地震、爆炸或重車經過引起的震動
山崩的類型
曲面滑動
材料:厚層鬆軟土石
速度:慢
墜落(落石)
材料:下墜過程有懸空、跳動的階段
速度:極快
平面滑動
材料:軟、硬岩層交互疊置,順向坡坡腳被截切
速度:快
流動(土石流)
材料:岩塊、砂、泥與水混合的稠濁狀流體,因重力下滑
速度:快
狹義的山崩:若山崩與土石流並列陳述,此時山崩所指為狹義的山崩
台灣對山崩與土石流的防治
減少洪水氾濫、山崩與土石流的方法:詳細做好地質調查,針對某地質環境加強護坡與排水工程以及植被等措施
台灣山崩、土石流發生原因:山脈地形陡峭、921大地震使岩層破碎、颱風與梅雨常帶來豪雨,土地超限利用
廣義的山崩:是岩石或土壤由於重力作用而往下坡移動的過程總稱
地震
台灣的地震分布
東部地震帶:地震活動頻率高
東北部地震帶:震源深度淺,伴隨地熱與火山現象
西部地震帶:淺源地震,災情嚴重
地震災害類型
海嘯:海底的斷層突然錯動造成海底地形落差,可引發各方向的海嘯波
地層液化與地面沉降:泥砂向下壓密,孔隙水向上排出,形成地面沉降,若地下水以高壓帶著砂噴到地表,則形成噴砂現象
山崩:有大雨時可能會造成土石流
火災:地震可導致電力及油氣管線損害而引發火災,是地震危害身命財產的最大原因
建築物毀損:斷層的錯移或地震波摧毀建築設施
地震大小的尺度
地震規模: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多寡,芮氏地震規模,無單位,地震規模每差1能量相差30倍,同一地震只有一個地震規模數值
地震強度:各地面搖晃的程度,是整數0~7共8個等級,單位級,每差1級加速度數值差3倍,同一地震會有不同的地震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