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地球的結構 (海洋的結構 (海洋的鹽度 (全球表層海水的鹽度分布 (副熱帶 (鹽度偏高,副熱帶高壓壟罩,蒸發旺盛), 極區…
地球的結構
海洋的結構
海洋的溫度
影響表層海水溫度高低的原因
大洋環流:暖流流經,海溫較高,寒流流經,則反之
勇升流:將深層海水帶至海面使表層海溫降低
日照加熱:赤道太陽直射,斜射高緯,因此緯度愈高海溫愈高
海洋的分層
依溫度分層
混和層:<200m,直接吸收太陽輻射加熱,波浪和海流不斷攪和,使溫度與鹽度相似
斜溫層:200-800m,陽光無法照到此處問度因而驟降,故稱為斜溫層
深水層:800m以下,缺乏大氣和陽光擾動,溫度穩定不變
依鹽度分層
斜溫層:缺乏蒸發,鹽度驟降
深水層:在2-3千公尺處會出現鹽度略增的現象,因高緯度海面結冰,鹽度增加,密度變大而下陳導致
混和層:鹽度大致均勻
海洋的鹽度
海水中總鹽量的恆定
鹽類移出:生物吸收、化學沉澱、形成海底沉積岩
鹽類移入:河川、火山及大氣不斷地供給
海水的鹽度單位與測量方式
鹽度的定義:每1000公克的海水所溶解的物質總克數
以硝酸銀容易滴定得到氯離子濃度,或用CTD測量導電度
海水的組成
純水:重量百分率約百分之96.5
鹽類:重量百分率百分之3.5
全球表層海水的鹽度分布
副熱帶
鹽度偏高,副熱帶高壓壟罩,蒸發旺盛
極區
鹽度最低,融冰大量柱入海中使鹽度降低
赤道
鹽度低,因降水量>蒸發量
地中海
鹽度偏高,蒸發>降水,半封閉海域使鹽度偏高
大洋邊緣
鹽度偏低,河流注入海中,降低鹽度
大氣的結構
能量收支
太陽輻射
特徵:短波輻射,以可見光為主
功能與特色:推動大氣運動與天氣變化的能量
地表輻射
特徵:長波輻射,以紅外線為主
功能與特色:地表隨時以紅外線形式向外輻射能量
大氣的分層
中氣層
中氣層頂約85公里高
空氣稀薄無明顯天氣現象
平流層釋出的熱量
平流層
平流層頂高度約50公里
不易對流大氣以水平流動為主
臭氧層吸收紫外線
增溫層
高度85公里以上
極光分布於此層
大氣分子吸收太陽輻射
對流層
厚度約8-16公里
對流旺盛,各種天氣現象皆發生於此
地表輻射
氣壓
空氣分子的分布與氣壓的變化
空氣分子在大氣層中的分布
氣壓在垂直方向的變化
垂直方向的氣壓遞減率
定義:每上升單位高度,氣壓遞減的量質
地表處遞減率,高空處較小
氣壓的基本概念
定義:單位面積上的空氣柱重量
單位:(atm)在緯度45度,溫度0度C的海平面氣壓,(hpa)氣象學常用單位
固體地球的結構
地球內部的層圈構造
近地表的地球分層
整體地球的分層
地函:上部地函+下部地函(橄欖岩),地表下80-220KM因岩石部分熔融,稱為低速帶或軟流圈
地核:外核(液態鐵鎳)+內核(固態鐵鎳)
地殼:大陸地殼+海洋地殼,厚度約40-45公里
莫氏不連續面
古氏不連續面
固體地球的組成物質
沉積岩與沉積構造
地表分布最廣岩石,由沉積物經成岩作用形成
層理
泥裂
粒級層
生痕
交錯層
波痕
變質岩
原岩受高溫/高壓作用,而發生化學變化或改變大小/形狀與排列方式形成
火成岩
火山岩:岩漿噴發致地表,冷卻速度快,結晶顆粒小
深成岩:岩漿在深處冷卻,冷卻速度慢,結晶顆粒大
三大岩類比較
沉積岩:沉積物經沉積作用形成,地表分布最廣,有機會找到化石,顆粒中間為膠結物充填
變質岩:原岩經高溫高壓變質而成,造山帶常見,常伴隨褶皺構造,葉理可判斷受力方向
火成岩:岩漿冷卻而成,地殼含量最豐富,鑲嵌狀
岩石與礦物
礦物:天然形成的均質固體,無機作用形成,具有結晶構造
岩石:由種或多種礦物聚合所構成
岩石循環
地震觀測
地震觀測的原理
利用地震波的波速不同來觀測
地震波的種類
體波
P波:縱波,震動方向與前進方向平行,速度最快,可在固/液/氣體中傳遞
S波:橫波,震動方向與前進方向垂直,速度中,只在古體中傳遞
表面波
洛夫波:質點水平面和波傳遞方向垂直運動,速度慢,只在地表傳遞
雷利波:質點平行於震波垂直面上沿橢圓軌跡運動,速度慢,只在地表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