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3 地球的結構

大氣

海洋

固體地球

氣壓

能量收支

大氣分層

某一高度,單位面積上空氣重量

1標準大氣壓(1atm)=緯度45度,溫度0度海平面氣壓
=76cm-Hg
=1033gw/cm^3
=1013hPa(Pa=N/m^2)

90%大氣分布於海拔15km以下,海拔50km氣壓約只有1Hpa(地表處1013Hpa)

太陽輻射(短波可見光為主)

地表輻射(長波紅外線為主)

大氣運動及天氣變化的主要能量

部分被氣體分子、氣懸粒子吸收,部分被大氣及地表反射,剩餘約一半被地表吸收

大部分被溫室氣體吸收並返回地表或逸散至太空

大氣、地表系統皆維持收支平衡

依溫度

依電離程度

依氣體混合狀態

增溫層(85km以上)

中氣層(頂約85km)

平流層(頂約50km)

對流層(厚度約8~16)

氣溫高度正比

各空氣分子溫度極高(吸收太陽輻射)

極光

氣溫高度反比

大氣最低溫(-90度)在中氣層底部

氣溫高度正比

大氣水平移動(上熱下冷)

臭氧層吸收紫外線

氣溫高度反比(-6.5度/km)

厚度:低緯>高緯,夏季>冬季

富含水氣,大部分天氣現象發生於此

電離層(中氣層上層以上)

增溫層之氮、氧等氣體吸收太陽輻射(短波)生成電子

有助於無線電波傳遞

中性層(約60km以下)

自由電子較少,多呈電中性

不均勻層(增溫層以上)

均勻層(中氣層以下)

氣體濃度稀薄,隨高度產生變化

氣體濃度較高,分子碰撞頻繁,呈一定比例混合

鹽度

鹽類

陽離子(金屬離子)

陰離子(非金屬離子)

岩石風化流入海洋

火山噴發物質溶於海水

恆定

移入

移出

河川、火山、大氣供給

生物吸收

化學沉澱、形成海底沉積岩

測量

以硝酸銀滴定得到氯離子濃度,海水各主要離子比例固定,推算出總鹽量(單位:千分比)

利用溫鹽深儀(CTD)量得導電度,鹽類在海水多處解離狀態,鹽度與導電成正比(單位:實用鹽度單位PSU)

分布

表層

影響變因

鹽度下降:降水、融水、河水注入等

鹽度上升:蒸發、結冰等

赤道(偏低)

赤道低壓壟罩,高溫多雨(降水量>蒸發量)

副熱帶(偏高)

副高壟罩,蒸發旺盛(降水量<蒸發量)

極區(最低)

大量融冰注入海裡

地中海(偏高)

半封閉海域

大洋邊緣(偏低)

河流注入海水

溫度

影響變因(表層)

日照

大洋環流

湧升流

使海水等溫線與緯線平行

使表面溫度下降

暖流高溫,涼流低溫

分層結構(垂直)

混合層(<200m)

深水層(>800m)

斜溫層(200~800m)

中緯度混合層表溫隨季節變化

無熱能傳遞,溫度驟降

水溫穩定不變

分層結構(垂直)

混合層(<200m)

高緯夏季融冰注入鹽度下降高緯冬季表面結冰鹽度上升

深水層(>800m)

因高緯表面結冰,密度變大,下沉至二、三千公尺處,鹽度略增,然後水平向中底緯度流動(溫鹽環流)

斜鹽層(200~800m)

缺乏蒸發作用,鹽度驟降

地震

體波

表面波

P波

S波

縱波,速度最快,可在三態中傳遞

橫波,速度次之,僅在固體中傳遞

洛夫波(LQ)

雷利波(LR)

地球分層

地殼

莫氏不連續面

地函

古氏不連續面(2900km)

地核

大陸地殼(花崗岩)

海洋地殼(玄武岩)

密度:大陸地殼<海洋地殼

上部地函(橄欖岩)

下部地函(橄欖岩)

80~200km軟流圈(低速帶)以上之上部地函為岩石圈

外核(液態鐵鎳)

雷嫚不連續面(5150km)

內核(固態鐵鎳)

外核因有液態金屬流動,S波消失,P波銳減,且形成地球磁場

組成物質

岩石

礦物

火成岩

沉積岩

變質岩

火山岩(冷卻快、顆粒小)

深成岩(冷卻慢、顆粒大)

酸性(流紋岩)

酸性(花崗岩)

中性(安山岩)

基性(玄武岩)

中性(閃長岩)

基性(輝長岩)

物理化學特性

愈酸:顏色淺、含鐵鎂少、密度小、二氧化矽多岩漿黏滯度高、爆炸式火山(僅火山岩)

超基性(橄欖岩)

成岩作用

碎屑性沉積岩

非碎屑性沉積岩

礫岩(>2mm)

砂岩(2~1/16mm)

粉砂岩(1/16~1/256mm)

頁岩/泥岩(<1/256mm)

化學性沉積岩

生物性沉積岩

沉積構造

層理

粒級層

交錯層

波痕

泥裂

生痕

葉理狀(原岩含片狀礦物 雲母、黏土等)

非葉理狀

板岩(原 頁岩)(變質度最低)

角閃岩(原 玄武岩)

片岩(原 頁岩、片岩等)

片麻岩(原 頁岩、片岩、花崗岩等)(變質度最高)

大理岩(原 石灰岩)

石英岩(原 石英砂岩)

蛇紋岩(原 橄欖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