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地球古今談 (1-2地球的外貌 (測量地球的大小 (1、利用太陽入射角度, 2、利用兩地距離計算), 現代的測量方法 (人造衛星…
地球古今談
1-1古今對地球起源和演變的看法
太陽系起源
觀點1:行星物質的來源
災變說(被放棄)
行星物質是由某一次災變事件中從太陽分出來
星雲說
太陽系是由同一個原始星雲形成
觀點2:行星形成的方式
柯伊伯─原始行星說
物質受重力聚集,形成太陽
距太陽近的行星外部氣體被蒸發
類地行星
原始行星內部為固態,外部為氣態
霍伊爾─星雲說
因萬有引力作用收縮
中心升溫形成太陽
質量大的物質聚集成類地行星
康德和拉普拉斯─星雲說(普遍被接受)
太陽系由原始星雲冷卻收縮(錯誤)
是受萬有引力而收縮
地球起源的神話
中國
盤古開天
西方
哥白尼─日心說
近代星雲說
原始星雲
受自身引力收縮,形成原始太陽
周圍形成的氣體圓盤為行星系統
行星
類地行星(固體)
2、形成微行星
3、微行星相互碰撞聚合
1、塵埃物質相互吸引、碰撞、凝聚
類木行星(富含氣體)
1、類地行星外側有部分密度較高
2、氣體局部收縮
小行星及彗星
微行星形成行星的中間產物
1-5陽曆反映季節更替
季節形成的天文因素
夏至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北半球晝長,進入夏季;南半球相反
日出、日沒於正東(西)偏北
春分、秋分
各地晝夜等長
日出於正東;日沒於正西
太陽直射赤道
冬至
北半球晝短,進入冬季;南半球相反
日出、日沒餘正東(西)偏南
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因地球自轉軸傾斜
太陽入射角度及日照時數變化
四季
二十四節氣
以春分點為基準點
反映季節變化
根據太陽位置訂定(屬陽曆)
1-2地球的外貌
測量地球的大小
1、利用太陽入射角度
2、利用兩地距離計算
由重力推測地球形狀
地球略呈扁平的橢圓球體
赤道半徑較大,極半徑較小
距地心遠,重力加速度值小
證明地球是圓的
現代的測量方法
人造衛星
藉由飛行的軌跡,量測重力變化
重力模型
1-4曆法源自於日、月、地之相對運動
年的由來
回歸年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
長度:365.24日
夏至正午影子最短,冬至相反
現行的曆法
太陰曆(回曆)
平年354日、閏年355日
30年有11個閏年
一年12個朔望月,每個29.53日
日期對應月相
陰陽合曆(農曆)
閏年有13個月
19年內7個閏月
以朔望月為1月,年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
日期對應月相(陰曆)
以二十四節氣反映季節(陽曆)
太陽曆(西曆、國曆)
平年365日、閏年366日
每4年一閏年
以回歸年為一年
月份可以反映季節
月的由來
朔望月
公轉約390度
29.53日
從望到望(朔到朔)
恆星月
月球繞地公轉週期以無限遠的恆星為參考點
公轉約360度
27.32日
日的由來
太陽日
自轉361度
真太陽日每日不等長
連續兩天通過中天
平均太陽日每日24小時
恆星日
同一恆星連續兩次通過中天
自轉360度
23小時56分
1-3地殼均衡
地科均衡與內部構造
普拉特重力均衡模式
無山根
Ex:北美洛磯山脈
愈高的地塊,密度越小
地殼均衡學說
1、某一深度上所受壓力相等
2、有山根
因為山脈密度小
艾瑞重力均衡模式
有山根,且山愈高,愈深
Ex:多數的造山帶
各地塊密度相同
地殼的升降
覆冰融化
每年近1公分上升
受風化、侵蝕、搬運
下方地殼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