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人與地球環境 (地球的起源 (太陽系的形成 (太陽系 (內圈:岩石、金屬→類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外圈:氣體、冰→類木行星…
人與地球環境
地球的起源
太陽系的形成
密度高、溫度低的星雲→重力作用
碟狀結構→繞著核心旋轉
高溫→核融合→太陽
太陽風+核心高溫
內圈:固體
外圈:氣體
46億年前
星際塵埃+氣體→雲氣
太陽系
內圈:岩石、金屬→類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外圈:氣體、冰→類木行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帶
穀神星(矮行星)...
太陽
柯伊伯帶
冥王星、鬩神星...短週期彗星
歐特雲
長週期彗星發源地
固體地球的分化
密度→分層
密度大→核心 ex:鐵、鎳
密度小→外層 ex:氧、矽、鋁
分異作用(地球熔融狀)→分層
地函:橄欖岩
地核:鐵、鎳
厚度:地核>地函>地殼
體積:地函>地核>地殼
密度:地核>地函>地殼
地殼:花崗岩、玄武岩
凝聚物質多→體積、重力大→隕石撞擊
地表岩漿翻騰
內部熔融
大氣與海洋的演化
現今大氣成分與比例
固定氣體:氮氣:78% 氧氣:21% 氬氣:0.9%
變動氣體:水氣:0-4% 二氧化碳:0.04%
大氣的演化過程
水氣的移除
地表冷卻→水氣凝結→降雨
二氧化碳的移除
二氧化碳溶於海水→碳酸根離子→結合鈣離子→碳酸鈣沉澱→石灰岩
氮氣的保留
難溶於水、不活潑+水、二氧化碳移除→大氣中比列最高
氧氣的累積
藍綠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移除+氧氣製造
火山釋氣作用
水氣>二氧化碳>>氮氣、硫化物
原始星際氣體
輕→散逸:氫氣、氦氣
隕石撞擊、太陽風→散逸:甲烷、氨
探索地球歷史
地質年代分期與地質年代表
改變地球的重大事件
39億年前
海洋的形成
找到39億年前的沉積物
沉積物需在平靜海水中沉積
35億年前
最古老的化石
疊層石化石
藍綠菌:目前最早期生物代表
46億年前
太陽系與地球的誕生
隕石定年結果
星雲假說:隕石與地球同時形成
20多億年前
海中氧氣大量增加
縞撞鐵礦大量出現
火山活動→二價鐵離子+氧氣→沉澱在淺海堆疊成帶狀
5.4億年前
寒武紀大爆發
加拿大伯傑斯頁岩生物群、中國澄江生物群
大量硬殼生物化石
4億多年前
臭氧層完備、生物上陸
提塔利克魚
氧氣吸收短波輻射→臭氧分子→阻擋紫外線
判定地質年代的方法
絕對地質年代的判定:放射性元素定年法
原理:不穩定放射性元素(母元素)→時間→其他元素(子元素)依衰變程度計算岩層年齡
半衰期:母元素衰變剩原含量一半所需時間
半衰期變化
一個半衰期→母元素:子元素=1/2:1/2
兩個半衰期→母元素:子元素=1/4:3/4
三個半衰期→母元素:子元素=1/8:7/8
限制
有效定年範圍:10個半衰期以內
非所有標本都有放射性元素
外力介入→元素含量損失
赫頓地質年代的判定原則
原始水平定律
未經擾動沉積岩→平靜水體中沉降→水平狀
疊置定律
未經擾動或翻轉→下方:古老 上方:年輕 (蛋糕分層)
截切定律
判定切割關係的先後順序→通常被截切過的事件較老
包裹體定律
先形成的岩石被後形成的岩石包裹(先放料才塗奶油)
化石連續定律
標準化石→判定先後順序
標準化石→生成年代
指相化石→沉積環境
均變說(古今一致論)
赫頓:現今地表發生的現象→原理適用於過去
地球環境與人類生存發展
資源與環境
20世紀 資源大量開發→環境汙染、臭氧稀薄化
19世紀末:燃燒化石燃料→硫化物→酸雨
1980年代:南極高空臭氧層遽減
19世紀起:工業化→空氣汙染
人類文明:約一萬年
資源、環境、知識主宰文明
ex:馬雅文明滅絕→乾旱、人口眾多環境負荷量超載
臭氧洞
臭氧洞的形成與挽救方法
機制:氟氯碳化物→紫外線反應→氯原子分解臭氧
因應:1987年簽訂蒙特婁議定書
影響:臭氧稀薄→紫外線增加→皮膚病變
發現:1980年代南極高空臭氧和量遽降
人與環境唇齒相依
地球系統的交互作用
動態平衡系統
森林面積擴張
森林遮蔽雪地面積→反照率變低
全球均溫上升
光合作用增加→溫式效應減弱
全球均溫下降
森林面積縮小
雪地面積增加→反照率變高
全球均溫下降
光合作用減少→溫室效應變強
全球均溫上升
全球均溫→恆定
生態系←制衡→物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