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地球的結構 (固體地球 (地函 (上部地函 (80~220公里 (地震波降低 (低速帶(軟流圈))), 軟流圈之上+地殼 (岩石圈)), 岩石,…
地球的結構
固體地球
地震觀測
P波
縱波
震動方向和震波前進方向一致
固態、液態、氣態都可傳播
S波
橫波
震動方向和震波前進方向垂直
僅固態
地球內部的層圈結構
地殼
海洋地殼
鐵鎂多、玄武岩
大陸地殼
長石、石英(花崗岩)
矽鋁含量高
莫氏不連續面
地殼、地函交界
震波突然增加
地函
上部地函
80~220公里
地震波降低
低速帶(軟流圈)
軟流圈之上+地殼
岩石圈
下部地函
岩石
古氏不連續面
P波速度降低
地函、地核交界
地核
外核
液態
內核
固態
組成物質
岩石
多種礦物的聚合體
礦物由元素組成
礦物
化學組成、結晶構造
自然作用
固態無機物
性質
礦物群的物理、化學
結晶構造
聚合排列
火成岩
深成岩
岩漿地下深處緩慢冷卻
顆粒粗大
花崗岩(最常見)
石英、長石
1 more item...
堅硬、塊狀、少裂痕
1 more item...
閃長岩
深灰色
1 more item...
輝長岩
晶體大
1 more item...
火山岩
岩漿噴出地表急速冷卻
顆粒細小
流紋岩
成分與花崗岩同
顆粒細小
1 more item...
安山岩
深灰色
1 more item...
晶體細小
1 more item...
玄武岩(最常見)
地函物質熔融產生岩漿
1 more item...
中洋脊裂縫流出
1 more item...
波離質岩石
黑曜岩
噴出岩漿快速冷卻
黑色或褐色
多微細孔
質輕浮水面
浮石
沉積岩
地表分布最廣
為固結的物質
沉積物
成岩作用
壓密、膠結
沉積作用
疏鬆沉積物固結
沉積構造
層理(主要特徵)
粒級層
顆立由下往上變細
交錯層
相鄰沉積層交錯傾斜
波痕
水流動或振盪
生痕構造
生物在沉積物中活動痕跡
分類
生成方式&組成物質
1.碎屑沉積岩
顆粒大小
礫岩
砂岩
1 more item...
頁狀-頁岩
2.化學沉積岩
溶於水中礦物質過飽和
化學沉澱作用
石灰岩
蒸發岩
1 more item...
3.生物沉積岩
生物遺骸
珊瑚礁石灰岩
煤層
變質岩
褶皺山脈
板塊擠壓
溫度壓力升高
原有礦物化學反應
改變原礦物顆粒大小、型狀、排列
變質作用
1.板岩、片岩、片麻岩
平行排列礦物
板狀、片狀破裂面
葉理
花崗岩變質
礦物扁豆狀線排列
花崗片麻岩
2.角閃岩
玄武岩變質
長條狀
3.大理岩、石英岩
石灰岩、石英砂岩
主要礦物 : 方解石、石英(無條理)
顆力增大
大氣
氣壓
某一高度單位面積上的空氣柱重量
高度高
空氣柱短
氣壓低
高度低
空氣柱長
氣壓高
5.5公里-氣壓500百帕
9公里-氣壓300百帕
50公里-100百帕
能量收支
大氣運動&天氣變化
太陽輻射
一部分被氣體分子、氣懸粒子吸收
地表
紅外線
溫室氣體吸收
大氣的分層
對流層
熱源來自地表輻射
升高1公里,氣溫下降6.5度
厚度: 赤道 > 高緯度 ; 夏季 > 冬季
平流層
大氣運動為水平方向
臭氧層
吸收紫外線
溫度隨高度而增加
中氣層
熱源來自平流層臭氧加熱
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大氣層最冷的地方
上層-電離層
吸收波長短的太陽輻射
生成離子
增溫層
氣體稀薄,接近真空
海洋
海水的鹽度
來源
雨水、河水
火山噴發物質
生物和地質作用移走鹽分
單位
一公斤海水溶解物質的克數
千分比
範圍
34~36千分比
水平分布
平行緯度
鹽度最高在南北迴歸線區
垂直分布
混合層、斜鹽層、深水層
深水層鹽度略增
溫鹽環流
低溫高鹽
極區高密度水
沉降二至三千公尺
1 more item...
海水溫度
來源
陽光熱能
深海溫顏環流
單位 : 度C
範圍
冰點
含鹽 -2度C
高溫
30度C 赤道海域
水平分布
平行緯度
東西岸洋流影響
高溫在赤道
垂直分布
斜溫層
水溫驟降
深水層
漆黑冰冷
混合層
很薄的海水
南北兩極
缺乏明顯分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