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3地球的結構 (大氣 (大氣分層(溫度) (平流 (頂約50km, 高度↑,T↑, O3吸收紫外線, 20-30km,O3最多), 中氣…
CH3地球的結構
大氣
能量收支
太陽輻射
短波、可見光
一半被地表吸收
地表輻射
長波、紅外線
散逸至溫室氣體(大部分),太空(小部分)
大氣分層(溫度)
中氣
頂約85km
最低T:中氣層頂、高度↑,T↓
平流層釋出熱
平流
頂約50km
高度↑,T↑
O3吸收紫外線
20-30km,O3最多
增溫
85km↑
高度↑,T↑
吸收太陽輻射
對流
8-16km
高度↑,T↓
地表輻射
氣壓
地表
D↑,空氣柱長,氣壓大
高空
D↓,空氣柱短,氣壓小
海洋
海水鹽度
單位:千分比,測量:溫鹽深儀(CTD)
表層海水鹽度
副熱帶:降水〈蒸發,鹽度↑
極區:大量融冰,鹽度比赤道更↓
赤道:降水〉蒸發,鹽度↓
地中海:鹽度↑
大洋邊緣:注入淡水,鹽度↓
海水溫度
大洋環流
湧升流
使表面水溫↓
日照加熱
海水分層
溫度變化
斜溫層
200-800m
溫度驟降,阻隔上下層
深水層
800m以下
漆黑冰冷,水溫穩定
混合層
〈200m
波浪、海水攪和,T相似
鹽度變化
斜鹽層
200-800m
深水層
800m以下
溫鹽環流
低溫、高鹽極區、高密度海水
沉降至2-3000m深海,往中、低緯
起點:北大西洋
混合層
〈200m
中低緯:鹽度高
高緯:鹽度低,夏季鹽度低(融冰),冬季鹽度高
固體地球
內部層圈結構
地函
上部、橄欖岩,80-220km軟流圈(低速帶)
下部、橄欖岩
古氏不連續面
莫氏不連續面
地核
雷嫚不連續面
內核、固態鐵鎳
外核、液態鐵鎳
地殼
大陸(花岡)、35km
海洋(玄武)、5-10km、D<大陸地殼
組成物質
沉積岩
地表分布最廣,成岩作用(壓密、膠結、再結晶)
沉積構造
層理
粒級層,粒徑大在下
交錯層,大夾角在上
波痕,U型,尖端向上
泥裂,尖端在下
生痕
變質岩
高溫、高壓,片狀礦物,葉理狀
火成岩
岩漿冷卻,地殼最多,具氣孔,鑲嵌狀
火山岩
至地表,冷卻快,結晶顆粒小
深層岩
在深處,冷卻慢,結晶顆粒大
地震觀測
地震波(體波)
P波、縱波
平行、速度快、固液氣皆可傳
S波、橫波
垂直,僅在固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