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3地球的結構 (大氣 (大氣分層 (依溫度變化 (增溫層 (空氣分子相當稀薄,因此溫度極高, 帶電粒子碰撞產生極光, 熱源:吸收太陽輻射),…
CH3地球的結構
大氣
能量收支
太陽輻射:短波輻射(可見光)
地表輻射:長波輻射(紅外線)
氣壓
空氣分子的分布:地表處
與高空處相反
氣壓遞減率大
氣壓高
e.g.冷空氣
空氣密度高(重力作用)
氣壓在垂直方向的變化
大氣分層
依溫度變化
中氣層
熱源:平流層釋出的熱量
大氣最低溫出現在此區
平流層
熱源:臭氧層吸收紫外線
水平流動(上熱下冷不易對流)
增溫層
空氣分子相當稀薄,因此溫度極高
帶電粒子碰撞產生極光
熱源:吸收太陽輻射
對流層
熱源:地表輻射
厚度:夏季>冬季,赤道>高緯
對流旺盛且水氣豐富造成各種天氣現象
依電離程度
電離層
60km↑(中氣層上層+增溫層)會吸收太陽輻射產生許多離子
中性層
60km↓自由電子較少,大多呈電中性
依氣體混合狀態
不均勻層
85km↑的氣體較稀薄,受重力影響混合比例隨高度變化
均勻層
85km↓,大氣分子碰撞頻繁,以一定比例混合(21%O2+78%N2)
海洋
影響溫度的變因
大洋環流
湧升流
日照加熱
分層結構
依鹽度變化
斜鹽層
缺乏蒸發,鹽度驟降
深水層
溫鹽環流
高緯度海水鹽度高、密度大,下沉至兩、三千公尺後,向低緯流動
混合層
高緯夏季
融冰注入,鹽度偏低
高緯冬季
海水結冰,鹽度增加
中低緯
蒸發量>降水量,鹽度高
依溫度變化
斜溫層(200~800m)
太陽照不到,溫度驟降
深水層(>800m)
漆黑冰冷,溫度穩定
混合層(<200m)
波浪、海流使溫度和鹽度攪和均勻
中緯度季節不同有較明顯的差異
直接吸收太陽輻射
鹽度
鹽度單位
千分比(‰)
以硝酸銀溶液滴定得到氯離子濃度
實用鹽度單位(PSU)
利用溫鹽深儀(CTD)量得海水的溫度
表層海水溫度
副熱帶
偏高,副熱帶高壓壟罩,蒸發旺盛
極區
最低,大量融冰注入淡水
赤道
偏低,高溫但多雨
地中海
偏高,(蒸發量-降水量)且為半封閉海域
大洋邊緣
偏低,河流注入淡水
組成
96.5%純水
3.5%鹽類
陰離子
火山噴發(氯、硫酸根離子)
陽離子
岩石風化(鈉、鎂、鈣、鉀離子)
固體地球
內部分層
莫氏不連續面
地函
上部地函+下部地函(橄欖岩)
軟流圈之上的上部地函+地殼=岩石圈
地殼
大陸地殼(花崗岩)+海洋地殼(玄武岩)
密度:大陸<海洋
厚度:大陸>海洋
古氏不連續面
地核
因S波在外核消失,故推測為液態(鐵鎳)
內核(固態鐵鎳)
組成物質
沉積岩
地表覆蓋最廣
有機會找到化石
沉積物經過成岩作用(壓密、膠結、再結晶)而成
變質岩
經高溫高壓變質而成
若有片狀礦物,將平行排列成葉理構造
火成岩
地殼含量最豐富
岩漿冷卻而成
地震波
S波
僅在固體中傳播
表面波
傳播最慢,僅在地表傳遞
P波(縱波)
傳播最快,可在固、液、氣體中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