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教育原理與制度 (學者/理論 (主義/學派 (重建主義 (Counts, Brameld, 對課程比對教育為關注, 注重課程的對話, 強調語言溝通,…
教育原理與制度
學者/理論
孔德(Comte)
社會學之父
韋伯(Weber)
早期社會衝突論代表
學校反映社會資本主義,複製社會階級
馬克思(Marx)
歷史唯物論、經濟架構為社會基礎
衝突理論
相反於功能論(認為社會和諧) 認為衝突不可避免
斯賓賽(Spencer)
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有機比擬論
科層體制(bureaucracy)
溫納(Weiner)
成敗歸因論、人們根據"能力、努力、工作難度、運氣、身心狀況、其他"做為成敗原因之分析
三向度歸因論
穩定性
能控制性
因素來源
主義/學派
自然主義
盧梭
人性本善
愛彌兒
推崇自然,否定超自然
經驗主義
又稱教育萬能論、將孩子看做白板或黏土
現實主義
存在主義
崇尚瞭解個人性格
後現代主義
實驗主義(杜威Dewey)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長
為經驗主義、行為主義、進化論的混合產物
認知學派
知識建立在經驗上,個體將新刺激與舊經驗同化
人本學派
強調人的主體性
行為學派
1.學習亦即制約作用
2.個體學習的行為=刺激反應的連結
結構功能學派(圖爾幹Durhkeim)
從功能的角度探討社會的結構
整合、結構、穩定、功能及共識
教育目的在使人社會化、個性化
精粹主義
努力與紀律
教師權威
基本知識
重視勤勉、學科知識
道德哲學
主內派
康德
主外派
邊沁、彌爾
功利主義(道德理論)
以行為結果作為道德判斷
嚴格主義(道德理論)
以個人動機作為道德判斷
理想主義
觀念論
唯心主義
實在主義
唯實主義
實在論
重建主義
Counts, Brameld
對課程比對教育為關注
注重課程的對話
強調語言溝通
關心的社會議題放入課程
教師即研究者,課程
現象學
現象學之父胡賽爾 Husserl
本質直觀,擱置,描述
客觀性:呈現本質
法蘭克福學派
批判理論
破除各種意識形態
溝通為了建立共識
注重文化研究
皮德斯(Peters)
教育規準
合認知性
合自願性
合價值性
康德(Kant)
重視道德教育
布魯姆(Bloom)
精熟學習
只要有適當的時間及資源,學生就能學會
至少達到80-90%的精熟
認知、情意、技能
班杜拉
社會學習論
人是社會性的,經由互動而學習
理性論
知識源於先天理性,教育為引導
史賓賽
生活預備說
斯肯納(Skinner)
操作制約
霍爾(Hall)
複演論、狂飆期
桑代克(Thorndike)
教育心理學之父
聯結主義:練習律、準備律、效果律(刺激-反應 連結)
同元素論-強調學習遷移重要性
皮亞傑(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
皮德斯(Peters)
教育三準則: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
斯普朗格(Spranger)
教育目標為文化傳遞、創新
卡芬頓(Covington)
自我價值論:視成功為能力的展現
艾瑞克森(Erikson)
心理社會理論(8階段)
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青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以及成年晚期。
維高斯基(Vygosky)
社會文化理論(ZPD潛在發展區、鷹架作用)
凱勒(Keller)
ARCS
confidence
satisfaction
relevance
attention
帕森斯(Parsons)
學校功能
社會化
選擇
社會體系的四種作用
模式的維持
體系的統整
目標的達成
適應的作用
柯博格(Kohlberg)
透納(Turner)
社會升遷
競爭性流動
莫理諾(Moreno)
社會測量法
懷德海
主張教育的節奏
對學生自由和訓練的節奏要求
分為小學,中學,大學
其他
效應
時近效應
較近的學習印象較深
順攝抑制
回憶時,新經驗被救經驗干擾
初始效應
序位效應之一,指開始學習時印象最深
倒攝抑制
回憶時,舊經驗被新經驗干擾
英國教育制度
現代中學
文法中學
技術中學
綜合中學(最多)
原則
普莫克原則(老祖母法寶)(霹靂馬)(普立馬克原則)
將喜歡的與不喜歡的事情連結,強化個體從事不喜歡的意願
善惡說
性惡說
旬子、奧古斯丁、叔本華
人性非善非惡說
告子、Erasmus、Locke、Kant
性善說
孟子、鹿象山、Rousseau、Froebel
人性亦善亦惡說
王充、楊雄、Plato、Aristotle
性三品說
董仲舒、韓愈
道德發展三階段
習俗道德期10~20
後習俗道德期>20
前習俗道德期<9
蘇格拉底
產婆法
朱熹、陸象山
朱熹
經驗論、科學方法、道問學
陸象山
直覺論、玄學、尊德性
學習策略
長期記憶
多重編碼、形碼-聲碼-意碼並用
短期記憶
意元集組、ˊ注意、多碼並用、記憶、複習
心靈論
唯物心靈論
物質外,無心靈
神經系統可支配心靈
理性主義心靈論
理想主義心靈論
記憶想像判斷理解
注重官能,形式訓練
實在主義心靈論
重視感覺經驗及觀念組織與建構
實驗主義心靈論
現象
涵化
兩個以上文化相互影響
濡化
個體自幼學習社會的生活模式
同化
社會化
個體接受人文規範,形成獨特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