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天然災害 (氣象災害 (颱風 (形成的必要條件 (海溫 (形成於熱帶海面,海溫通常要高於26.5度以上), 大氣狀態 (低層大氣幅合,高層大氣幅散)…
天然災害
氣象災害
颱風
形成地點
大西洋及東太平洋
颶風
印度洋及西南太平洋
旋風
西北太平洋
颱風
形成的必要條件
海溫
形成於熱帶海面,海溫通常要高於26.5度以上
大氣狀態
低層大氣幅合,高層大氣幅散
濕度
具有潮濕的中低對流層大氣
垂直方向的風場
風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要小
緯度
南北緯5度以外
形成過程
熱帶低壓
大氣對流開始有組織,四周低層空氣向低壓中心幅合,上升的對流使水氣凝結,釋放潛熱
輕度颱風
當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達17.2公尺/秒時,輕度颱風形成
熱帶擾動
熱帶海面水溫高、蒸發旺盛,大氣容易產生對流
颱風
若輕颱持續發展,導致中心氣壓更低、風速更強,將有可能繼續發展成中颱或強颱
颱風的結構
眼牆
上升氣流最強之處,風速最大、雨勢最強、發展出相當高聳的積雨雲
螺旋狀雲雨帶
北半球颱風低層氣流逆時針向中心幅合,高層氣流順時針由中心向外幅散
颱風眼
整個颱風結構中氣壓最低的地方
侵臺颱風路徑和頻率
臺灣每年平均約有3到4次颱風侵襲
地形對颱風降雨的影響
北半球颱風:逆時針向內旋入;南半球颱風:順時針向內旋入
颱風風象與等壓線夾角:約10度以下
地形影響
山脈的迎面風:氣流上升,多雨
山脈的背風面:氣流下沉,乾燥甚至有焚風
洪水
水災成因
天然因素
大量融雪
降水過量
排水受阻
人為因素
自然滯洪區減少
排水受阻
不透水地面增加
結論:都市化與河川流量的關係
都市化使得尖峰降水發生和尖峰流量發生的時間差縮短,尖峰流量增加
臺灣水災的主要因素
梅雨鋒面、颱風帶來的強降水
地質災害
地震
地震的成因
彈性回跳理論
表示地震大小的尺度
地震規模
表示地震所釋放的總能量多寡
由地震波的震幅估算
一般最常採用的是芮氏地震規模,數值寫到小數點後一位
無單位
中地震
大地震
小地震
同一地震,地震規模的數值只有一個
地震強度
表示各地的搖晃程度
早期由地表破壞程度或人體感受估算,現在則由各地的地動加速度估算
數值是整數,從0~7級共八個等級
單位:級
無感地震
有感地震
同一地震,各地的地震強度會不同
臺灣的活斷層分布
臺灣的地震分布
東部地震帶
震源深度可達300公里
東北部地震帶
震源深度淺
西部地震帶
震源深度淺
臺灣的活斷層分布
西部活動斷層帶
東部活動斷層帶
臺灣得地體構造
由於推擠力來自東邊,因此臺灣島上的斷層主要是上盤向西衝的逆斷層
地震災害類型
山崩
海嘯
在深水處,海嘯波的起伏小,但到達近岸淺水區時,波長縮短而波高增大
建築物損毀
斷層的錯移將座落於斷層帶上的建築物直接摧毀
地震液化與地面沉降
火災
山崩與土石流
山崩的類型
墜落(落石)
下墜過程有懸空、跳動的階段
流動(土石流)
是岩塊、砂、泥與水混合的稠濁狀流體,主要快速形成於大雨期間,陡坡上有大量鬆散石塊與土壤的地方,因重力下滑
滑動
平面滑動
1.軟、硬岩層交互疊置 2.順向坡坡腳被裁切
曲面滑動
厚層鬆軟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