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上Ch3 (大氣 (能量收支 (地表輻射 (長波輻射,紅外線為主, 大部分被溫室氣體吸收), 太陽輻射 (短波輻射,可見光為主,…
上Ch3
大氣
能量收支
地表輻射
長波輻射,紅外線為主
大部分被溫室氣體吸收
各種能量吸收,維持平衡
太陽輻射
短波輻射,可見光為主
部分被大氣吸收,部分反射,一半地表吸收
大氣分層
電離程度
電離層
氣體分子吸收短波輻射生成離子
中氣層上層以上
中性層
氣體混和狀態
均勻層
地表~85公里以內,大氣組成比例一定
不均勻層
高於85公里,受重力影響分布不均
溫度變化
中氣層
大氣最低溫
高度↑,溫度↓
平流層
高度↑,溫度↓
水平流動
臭氧層吸收紫外線
增溫層
極光
高度↑,溫度↓
對流層
上升1公里,下降6.5度
易對流,產生各種天氣變化
高度↑,溫度↓
氣壓
分布與變化
地表
密度大、空氣柱長、氣壓大
高空
密度小、空氣柱短、氣壓小
氣壓遞減率
定義
上升單位高度,氣壓遞減量值
地表
大
高空
小
1atm=76cmHg=1033.6cmH2O=1013hPa
海洋
分層
溫度變化
深水層
缺乏大氣與陽光繞動,溫度低
斜溫層
陽光無法傳遞能量到此層,溫度驟降
混合層
海流攪和,此層溫度相近
直接吸收太陽輻射
鹽度變化
混合層
大致均勻
斜鹽層
缺乏蒸發作用,鹽度驟降
深水層
鹽度
組成
96.5%水、3.5%鹽類
測量
CTD測導電度
溫度
成因
大洋環流
暖流流經,溫度升高
良流流經,溫度降低
湧升流
帶來深層低溫海水,溫度降低
日照
固體地球
組成物質
沉積岩
非碎屑性沉積岩
生物性
生物遺骸
化學性
因過飽和而產生化學沉澱
碎屑性沉積岩
經壓密、膠結
變質岩
高溫高壓
火成岩
火山岩
冷卻快
結晶小
岩漿噴發
深成岩
在深處冷卻
冷卻慢
結晶大
地球內部層圈構造
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
地函(橄欖岩)
上部
軟流圈(低速帶)
下部
地核
外核
液態
內核
固態
地殼
海洋(玄武岩)
厚5~10公里
密度大
大陸(花崗岩)
密度小
厚35公里
近地表的地球分層
岩石圈
地殼+上部地函
軟流圈
地震觀測
原理
利用慣性,記錄方向與強度
地震波
S波
速度第二快
固體傳播
橫波
表面波
速度最慢
地表傳播
P波
速度最快
固、液、氣皆能傳播
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