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知覺與個人決策 (歸因理論 (觀察他人行為時, 會試著去判斷該行為是由內在或外在因素所引起;判斷時大多取決於三個要素: (image (image)…
知覺與個人決策
歸因理論
我們對同一個人之所以會有不同的判斷,那是因為我們對其已知行為的解讀不同所致。
觀察他人行為時, 會試著去判斷該行為是由內在或外在因素所引起;判斷時大多取決於三個要素:
特殊性
共同性
一致性
基本歸因誤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當我們判斷他人行為時,會有低估外在因素,而高估內在因素的傾向。(業務主管常把業績衰退怪罪於業務員的怠惰)
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
人們會將模糊含混的訊息,往正面方向來解讀,接受正面肯定回饋,而對負面回饋予以否認。
人際知覺
常用於判斷他人之捷徑
選擇性知覺(selective perception)
人事物的組成因素中,愈突出的特質,愈容易被注意到,因而影響我們對該人事物的知覺。
我們無法將周遭正在進行的事物,全部盡收眼底,而只能進行選擇性知覺。
選擇性知覺讓我們往往只看到想看的部分
月暈效果(halo effect)
當我們僅根據個人的單一項特質,像是聰明才智、善於社交,或是外型,而形成對其整體印象,那就是被月暈效果影響了。
對比效果(contrast effect)
最近所遇到的其他人都會影響到我們對眼前這個人的評價。
刻板印象(stereotyping)
如果因為個人隸屬於某團體,而我們根據對該團體的知覺,來判斷某人,這就是刻板印象。
各種通則(generalizations)
經驗法則
知覺有時候不會對任何人有太大的影響,但多數時候則大大左右了我們的決策。
判斷捷徑在組織中的應用
甄選面談
在剛見面的幾秒內,主試者就會形成對應徵者的整體印象。
績效期望
人們通常認為自己所知覺的就是事實,就算知覺是錯的,大家還是堅信不移。
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又稱為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期望是會變成事實的
績效評估
主觀評估這個方式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之前所討論的所有偏差(選擇性知覺、對比效果、月暈效果等)都會對其產生影響。
績效評估的結果,不僅透露了員工資訊,同時也揭露了評估者的心態。
組織決策
理性決策
假設
決策者擁有完整資訊
能以公正態度來處理所有攸關方案
以最大效用為準則來選擇方案。
在真實世界中,大多數決策並未按照理性模式進行。
有限理性
人類無法全然理性地處理與解決複雜問題
萃取問題的基本特質後,據以建構簡化模式,但此模式無法完全反映原貌的複雜度,而我們就在這簡易模式的限制下,再以理性方式進行決策。
直覺
由經驗的淬鍊,而產生的無意識決策過程。
決策速度很快;受情感主導,也就是說通常會受情緒影響。
決策中常見的偏差及錯誤
過度自信偏差
人們容易對自己及他人的能力產生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而且還往往對於這項偏差渾然不覺。(人們總是自認很了解市場,也都會為此而付出代價)
定錨偏差(anchoring bias)
指的是人們傾向被最初訊息鎖住,而無法隨著之後的訊息來調整想法。(只要有協商就會有定錨)
肯證偏差(confirmation bias)
是選擇性知覺的特例:人們傾向蒐集能支持想法的資訊,而漠視與其相牴觸的訊息。(支持我們立場的資訊,都會被接受)
現成偏差(availability bias)
人們傾向利用手邊現成的資訊進行判斷。(員工最近的工作表現為何較能影響主管所給的績效分數)
升高承諾(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指的是就算明知之前的決策是錯誤的,還是堅持照原先的決定走下去。
當人們覺得自己必須對結果負責時,就會出現升高承諾現象。
隨機誤差(randomness error)
指的是我們相信自己可以預知隨機事件的結果。
風險規避(risk aversion)
喜歡確定狀況,而不喜歡不確定結果的心態。
後見之明偏差(hindsight bias)
指事件發生後,人們誤以為自己於事前就已精準預知結果的傾向。
決策中的道德議題
三項道德決策準則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只考量決策的結果,目的是要為多數人謀福利。
「權益」(rights),認為個人做決策時,不可妨害他人的基本自由權及法定權利。
「公平正義」(justice),要求訂定及強制實施公平合理的規則,使福祉與成本能得以公平的分配。
行為道德(behavioral ethics)
分析人們在面對道德困境時的反應行為。
撒謊
組織的創造力、創意決策及創新
創造力(creativity)
有能力製造新奇且實用的想法。這些想法將不同於以往,但又可以適用於現有的問題或機會。
創意行為
成因
聰明才智與創造力(聰明的人比較有創意)
人格與創造力(開放型的人在思想上比較多元)
專業技術與創造力
道德與創造力(行騙的人可能比符合道德的人更有創意)
創意環境
創意結果(創新)
創造力模式的最後階段,就是產生結果。而被利害關係人認為新穎且有用的構想或方案,才算是有效的創意結果。
何謂知覺?
是人們將感官印象予以組織、解讀,並賦予意義的過程。
影響知覺的因素
知覺者
影響知覺的個人特質包括態度、人格、動機、興趣、過往經驗,以及期望。(主管覺得提前開始工作的員工比較勤勉盡責)
在某些時候,我們只聽到自己想聽、看到自己想看的事物,並非根據事實,而是因為那符合我們的想法。(紐約槍擊事件兩個目擊者知覺不同)
目標物
目標物通常不是單獨存在的,我們常會把距離相近或類似的事物歸為同一類,所以目標物與背景之間的關係也會影響知覺。
情境
出現的時間點不同,將會影響到受矚目的程度,而出現的地點、當時的光線、溫度、或任何情境因素都會有所影響。
影響決策的因素:個人差異與組織限制
個人差異
組織限制
知覺與個人決策之關聯性
個人有時必須要從多個方案中做一抉擇,那就是在做決策(decision)。
問題(problem)出現後,才會需要決策。也就是說,當現況與理想出現落差時,就需要考慮採取行動了。
哪些資料會有助於決策?這只能仰賴決策者的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