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美國教育 (美國教育歷史沿革 (南北戰爭後的教育 (公立中學運動 (公立中學取代文實中學, 文實中學:私立,學費昂貴,主要以升學為目的,…
美國教育
美國教育歷史沿革
殖民地時期的教育
移民們按照自己的意願辦學,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教育模式
南方
國教會占絕對優勢,視教育為家長的責任
有錢人聘請家庭教師或送子女到國外學習,平民透過學徒制學習基本讀寫知識
中部
以紐約州、賓夕法尼亞州為代表,教育主要由教會負責,辦有慈善學校和貧兒學校
北方
移民們主要是反對英國國教的清教徒,原屬英國中產階級,重是良好的教養和虔誠的宗教教育
初等教育
市鎮學校(公立)、主婦學校和書寫學校(私立)
中等教育
拉丁文法學校,招收富家子弟,18世紀後改為文實學校
高等教育
主要模仿牛津、劍橋大學。殖民地時期共建了9所學院
宗教的目的就是教育的目的
學校主要由各個教派創立
充滿宗教精神的課程和教學內容
課程以3R(讀、寫、宗教)為主,教學方法以死記和重複練習為主,背誦宗教教義。紀律和體罰都非常嚴格
教育機會方面,階級差別非常明顯
上學語不上學的人的區別就是階級的區別
獨立建國後的教育
公立學校運動
培養訓練室應美國經濟發展需要的新型勞動者,使不同的移民得到平等、免費、不屬於任何教派的教育
美國北部和中西部
霍拉斯‧曼推動,被稱為公立教育之父
奠定美國教育制度的基礎,加速普及義務教育的進程
師範學校的建立
1823年,霍爾載佛蒙特州創辦第一所私立師範學校
1839年,霍拉斯‧曼創辦美國第一所州立師範學校
文實中學的發展
文科:側重英語、現代外語
實科:側重算數、幾何、天文、地理等自然應用科學,適應資產階級振興實業的要求
19世紀中期,取代拉丁文法學校
州立大學的興起
創辦國家大學的失敗
聯邦政府鼓勵建立州立大學的決定
教學內容變化:削弱古典學科,側重實際知識的教學
南北戰爭後的教育
南部戰爭,北方資本主義勝利
工業和科技相互促進
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
普及義務教育
初等學校改稱國小
義務教育年限各州不等,一般8-12年,多數州為8年
公立中學運動
公立中學取代文實中學
文實中學:私立,學費昂貴,主要以升學為目的
公立中學:公立,免費,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
中等頭班技術教育的發展
對頭班技能的需求增強
高等教育的發展
贈地學院
為美國工農業發展貢獻巨大,成為美國教學和研究型大學,如康奈爾大學
研究型大學
學習德國大學模式,強調教學和科研的統一
實行選課製和學分製。確立系統的學位制度(學士、碩士、博士)
社區學院的興起
為社區培養專門人才,就近入學,無入學考試,收費低廉,課程靈活多樣
推展美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高等師範教育的發展
師範學校升格為師範學院,1882年亞拉巴馬州首先將州立師範學校升格為師範學院
二戰後的教育
聯邦政府開始干預高等教育,撥款資助大學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入學人數、資金和高等數量都大增加
國防教育法
中國小課程改革
改革沒有取得成功
生計教育計畫(馬蘭計畫)
以頭班教育為中心,把普通教育和頭班教育結合,貫徹國中小、高中
恢復基礎運動
重視學術性課程,製定最低限度能力標準
全面提升教育質量改革
美國高教發展特點
發展速度快
學製靈活多樣,總體架構相互銜接
國中小普及率高,課程與管理鬆散
高等教育發達,辦學形式、層次、類型和功能多元化
美國近期的教育改革
布希政府No Child Left Behind改革議案
轉變聯邦政府對教育的職能
推行責任製
實施全國考試,縮小學生學習成績差距
賦予家長更多選擇權利
強化核心課程
強化早期學習
提升教師質量
增進學校安全
創新學校
充分利用教育技術提升教育質量
加強軍人子女和印地安人子女教育
911事件後美國教育的新變化
提升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質量,培養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新型人才,提升全體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當前的高等教育改革
降低學費和保障入學法案
凱爾.帕金斯職業與技術教育法案
美國減輕負擔與擴大入學法案
美國競爭力法案
成立高等教育未來委員會
歐巴馬的全面教育改革計畫
延長學時、提升教師待遇和提升教育標準等措施
美國現行教育制度
教育行政體制
地方分權製
實施和管理教育事業的責任主要不在聯邦政府,而是以州為主體
聯邦教育行政
州教育行政
地方教育行政
學區是美國管理學校最基本的教育行政單位
學區包括基層學區和中間學區
基層學區社教育委員會
中間學區是介於州和基層學區之間的教育行政機構
80年代後,打破就近入學制度,鼓勵學校之間展開競爭
高等教育行政
州設立集中統一機構管理全州高等學校 ex紐約州
按高等學校的類型和層次分類管理 ex加州
州教育局只負責協調和監督,充分發揮各校獨立性 ex密歇根州
美國學製
初等教育(學前和國小)、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特點
單軌學制
統一性與多樣性結合
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結合
普通教育與頭班技術教育結合
義務教育制度
學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