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荷治、鄭氏政權 (鄭氏統治 (鄭成功 (1661年進取台灣 (與荷協議 (結束荷蘭統治(1624-1662)(揆一)), 何斌提議, 東都,…
荷治、鄭氏政權
鄭氏統治
明帝國滅亡
南明
唐王
賜姓鄭成功
桂王
年號永曆
福王
鄭芝龍接受清帝國招撫
鄭成功
壟斷荷蘭貿易
軍費
貿易
陸五商
杭州
東洋船
日本
海五商
廈門
西洋船
東南亞
金門、廈門為據點
反清復明
1658年北伐失敗
1661年進取台灣
與荷協議
結束荷蘭統治(1624-1662)(揆一)
何斌提議
東都
清不斷攻擊,遷界令
鄭經
東寧
獨立王國
退守台灣(鄭成功勢力在廈門)
第一個漢人政權
擊敗鄭世襲
經營
鄭氏鎮壓原住民
大肚王反抗
1682年各社反抗
軍事鎮壓
勞役過重
原因
生活空間被侵犯
對外貿易
中國
買通邊將
走私貿易
海禁
日本(最密切)
鎖國
台灣仍可以貿易
購買
軍事物資
賣
蔗糖
鹿皮 :star:
稻米
英國
簽約
希望加強軍事
利潤下降
結束貿易關係
南洋
呂宋
墾殖
稻米
上升
軍隊跟移民生計
蔗糖
下降
營盤田
屯墾自給
官田
接收王田
私田
以安平,承天府為中心點狀擴張
文教
陳永華
孔廟
設學校
培養官僚人才
沈光文
私人講學
南明士人將漢人文學帶進台灣
VS.清帝國
談判
不臣服
立場差距過大
徹底投降(清)
納貢不薙髮(鄭)
保留中國沿海經濟利益及據點
1673年三藩之亂
鄭經參戰
失敗
兵力大損
對外貿易減少
船隻折損
佔領福建廣東
清帝國更加穩固
1683年施琅攻台
鄭克塽降清
結束鄭氏統治
鄭經死後
鄭克塽即位
馮錫範掌權
澎湖
宋代
閩南漁場
元代
設巡檢司
明代
海禁政策
墟澎
漢人居民遷回福建
廢巡檢司
走私貿易據點
原因
反明勢力
倭寇
加強管理(16世紀中葉)
從澎湖到台灣
台灣不是明帝國統治
西方人
葡萄牙
1557年澳門
西班牙
馬尼拉
與荷蘭抗衡
1626年佔領雞籠、淡水
英國聯合東印度公司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1602年(重商主義)
1619年巴達維亞建總督府
軍商綜合體
占領澎湖
沈有容諭退(第1次)
李旦-荷明協議(第2次)
退出澎湖
允許與明通商
轉戰大員(台南)1624年
在臺統治
與中日貿易轉運站
出口導向
1624年建熱蘭遮城(安平古堡)
最高負責人
長官
統治方法
分化政策
漢人VS.原住民
郭懷一事件
原住民VS.原住民
麻荳事件
利用
軟硬兼施
對漢人
吸引漢人開墾(大員)
提供資金、牛隻
王田(屬於公司)
漢人為佃農
稻米
甘蔗
1652年郭懷一事件
原因
課重稅
原住民協助荷蘭(分化政策)
死傷5000人(當時1/4)
荷蘭人建普羅民遮城
對原住民
武力
1635年麻荳社事件
原因
荷蘭逐漸加強管制
荷蘭聯合新港社(分化)
荷蘭控制西南部地區
大肚王反抗
政治聯盟
被攻打
臣服
1 more item...
半獨立
1 more item...
間接統治
漢人贌商(贌社制度)
長老
地方會議
每年一次
冊封
政務員
傳教和創造文字
教化歸順
教堂
學校
新港文字(原住民語言)
番仔契(平埔族與漢人契約)
新教重點讀聖經
宗教改革(十六世紀)
1 more item...
競爭對手
日本
濱田彌兵衛事件
貿易被課稅(因)
挾持荷蘭長官
日本報復
後恢復貿易
日本鎖國後荷蘭獲得特權
漢人海商
鄭芝龍壟斷貿易
1633年金門料羅灣海戰
荷蘭戰敗
維持貿易關係
鄭芝龍成為海上霸主
明+鄭芝龍VS.荷+其他海商
原因
希望以武力打開中國市場
西班牙(北部殖民)1626-1642
宣揚天主教
1626年雞籠、淡水
對中日貿易
失敗
原因
菲律賓伊斯蘭教反抗
日本鎖國(1633~1854)
經濟獲益少
荷蘭攻擊
退出台灣
普羅民遮街
台灣
漢人海商集團
臺中日三方貿易
東南亞
台灣鹿皮硫磺
顏思齊、鄭芝龍
1621年設據點笨港(雲林)、諸羅山(嘉義)
招人開墾(漳、泉)
劫掠、走私
明帝國招撫鄭芝龍
合法貿易
中國大陸沿海
日本人
走私貿易
要求朝貢
豐臣秀吉
德川家康
鎖國政策(德川)1633年
合法貿易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