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行動裝置造成家庭關係疏離 (問題背景 (上周六(8)在德國城市漢堡(Hamburg)的聖保利區(St. Pauli),將近,150名孩童走上街頭示威…
行動裝置造成家庭關係疏離
問題背景
上周六(8)在德國城市漢堡(Hamburg)的聖保利區(St. Pauli),將近,150名孩童走上街頭示威,他們反覆唸著「跟我玩!不要跟你的手機玩!」、「我們在這裡、我們發出抗議,因為你們只想看自己的手機」、「請不要在沙坑中使用手機」等口號。
資料連結
根據美國一份針對 1,000名青少年進行的研究,在 13-17歲的受試者裡,有 33%的人希望父母可以暫時把手上的行動裝置放下。加州大學青少年發展中心主任達爾(Ron Dahl)便說:「他們對自己的朋友、爸媽都把時間放在社群網路上感到很煩。這讓他們感覺自己不受重視,而且對方甚至沒有意識到這點。」
資料連結
針對 183名有 5歲以下小孩的家長進行調查,他們發現當父母越頻繁地使用手機,他們的孩子就越有可能過動、容易受挫、脾氣暴躁;然而,當孩童出現這樣的傾向時,父母可能會更想透過玩手機來抒解壓力,進而導致惡性循環。
研究中寫到:「通常在親子時間越頻繁使用手機的人,也會越不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和想法。」
資料連結
研究團隊於是鎖定了「速食餐廳」這種常見的親子互動空間、喬裝成一般的用餐民眾,從旁觀察來用餐的親子檔,並將他們親眼見到的「家長手機使用情形」以及「親子互動實況」詳實地紀錄下來。研究團隊一共記錄了 55 組親子檔,不意外地,這其中就有高達 40 組的爸媽,在與孩子的用餐過程中掏出了手機。不同大人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不一,有的只是單純地接個電話、瞄一眼簡訊;有的則是頻頻拿出手機看新聞或打簡訊聊天、視線幾乎都放在手機上、鮮少與孩子交談。而孩子們的反應呢? 從自得其樂的到故意搗蛋好引起爸媽注意的都有。研究團隊將這些孩子的不同反應分門別類後甚至發現:爸媽對手機越沉迷、對孩子調皮搗蛋的反應也會更加憤怒。
資料連結
問題原因
學齡前成癮關鍵期根據筆者長期觀察青少年網路成癮的由來,發現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多數的孩子養成上網的習慣是源自於家庭,尤其從小在父母使用手機的耳濡目染下,孩子學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有些家長甚至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將手機、電玩作為安慰劑來充當管教工具:孩子吵鬧時丟一台平板給他玩,以此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不吃飯時,讓他一邊看平板電腦一邊進食等。父母這些行為無形中加速了孩子對手機與網路的依賴,甚至很快的上癮
資料連結
「小美,這次母親節你想要畫什麼送給媽媽呢?」在母親節前夕,我請小美畫一幅畫給媽媽當禮物。「我要送媽媽手機唷!我媽媽最喜歡手機了,在家裡都一直玩。」一年級的小美天真無邪一邊畫著,一邊對我說。小美的畫顯示出家裡日常生活狀況,媽媽最喜歡玩手機了。父母或許平日下班真的很累,滑滑手機抒發一天壓力無可厚非。不過,當小孩耳濡目染後,就會覺得玩手機是件正常不過的事情。父母與孩子需要聊天、說話,如此才可以與孩子好好溝通,瞭解他的生活、想法。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家人才有機會出說心裡話,說出心裡的困擾、難過、疑惑與不安,沒有足夠的時間,孩子自然不會跟你說心裡話。平常沒有足夠陪伴、一起玩,家人間就沒了連結,久了一個家中大家各做各的。
資料連結
-
儘管如此, 年輕的孩子和青少年都在抱怨分心的成年人, 但卻忽略了一個經常被忽視的問題。父母就像他們的孩子一樣受到社交媒體和智慧手機的誘惑, 當他們屈服時, 他們的孩子往往會想念他們。
資料連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