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自然系統模式 (合作系統理論 (二.組織權威的產生尚須成員由下而上的服從意願。 命令是否被接受,有四個條件 (2.合於組織目標, 3…
自然系統模式
合作系統理論
一.Barnard主張:團體期望與個人需求獲得平衡才能締造佳績。
二.組織權威的產生尚須成員由下而上的服從意願。
命令是否被接受,有四個條件
2.合於組織目標
3.不違背受益者之利益
4.受命者有能力加以執行
1.受命者確已瞭解
三.在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間建立溝通管道
互相合作才能達最佳成果。
四.經營者也應注意士氣的問題
五.1938出版「行政人員的功用」一書主張
1.成員必須要有共同目標
2.促使員工有心裡的滿足感
3.好的溝通
4.主管的職能
a.建立一套溝通系統
b.積極努力
六.強調組織功能與個人滿意度的相互配合
effectiveness﹙效能﹚:系統或團體產量的精良與利潤增加。
efficiency﹙效率﹚個人工作的滿意度與組織氣候的調和
社會系統理論的文化層面
神聖:指在一個文化中基本且不易改變的價值理念
神聖價值的體現
四.行政命令
二.各種法律
五.政治體制
一.憲法
三.大法官會議解釋
世俗:隨著地域,社經地位或年齡而有所不同。
美國文化四種神聖價值
二.個人主義
三.平等
一.民主思想
四.人性完美論
我國固有種神聖價值
2.尊古敬老
3.家族取向
1.天人合一
4.權威人格
5.人情取向
6.道德第一
美國社會的世俗價值
2.人可以征服自然—環保觀念
3道德取向—相對主義
1.由未來取向轉為現在取向
社會價值觀對教育的影響
二.教學技術的改進
三.分權的呼聲日益高漲
一.教育範圍日漸擴大
四.平等主義的需求
人際關係理論
霍桑實驗
11924至1927在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
研究工廠照明對產量的影響所進行之實驗
2.聘請哈佛大學三位教授:梅堯、羅次力斯伯格及懷得海加入此計畫,直到1932年而終止,在五年中發現了許多前所未見之因素影響到生產量。
3.根據實驗結果,對組織中人的行為進行實證性研究,開創了行政學中人際關係學派
重要議題
人格尊重
工人之態度及情緒改變,才是增加產量的原因
參與及情緒之發洩
a.面談可減少人員之緊張與不滿情緒,並提高士氣
b.面談可滿足部屬參與感
c.面談可發現工人慾望及要求,作為改進管理之參考
小團體及其約束力
a.小團體間有大家共同遵守之規範,也有系統偷懶現象。
b.只按照自己所訂之標準工作,這些標準比廠方所訂為低。
C.每個人都受小團體之約束或壓力,不敢超越小團體所訂之標準。
對人際關係理論之批判
2.Etzioni:人際關係學派將組織視為一個快樂家庭,與實際狀況完全不符,其實組織中充滿鬥爭與衝突,個人之不滿不能完全歸咎於對其照顧之疏忽。
3.Schwab 及Cummings 發現成員工作滿意度與產量並無顯著關係。
1.Scott:是另一種主觀且過度簡化之論點
4.Porter及Lawler:認為是員工的高工作表現使其產生滿足感,而非後者影響前者。
人際關係理論之影響
1.以社會及心理之角度出發,使員工的感覺與動機開始被重視。
2.開始組織中相關個人層面之研究
Parsons社會系統模式
一.Parsons是行政學中功能論者
主張組織的結構與功能不可分離
AGIL模式
1.適應功能(adaptation)
2.達成目標功能(goal attainment)
3.整合功能(integration)
4.潛在功能(latency)
社會系統三個次級管理系統
﹙二﹚管理階層
﹙三﹚系統階層
﹙一﹚技術階層
批判
其理論野心太大,實證研究極為困難。
Morse:認為即使是微小的次系統,功能也不只一項
Leavitt社會科技系統理論
一.社會科技系統將社會系統分為四個子系統
2結構
3科技
1.任務
4人員
二.科技資源
1.硬體
2.創新思想特殊作法
三.任一子系統的改變
都會使其他子系統變動以適應情況
四.Leavitt理論最大不同點在突出科技因素
社會系統理論
定義:Parsons:一群具有生理或環境特質的個人,他們在團體中活動的動機乃是在獲得最高的滿足
要素
1.一群人或角色扮演者
2.彼此交互作用
3.團體或個人的目標
4.產生的行為
5.一段時間
Loomis的社會系統
一.要素
4.規範
5.身份與角色
3.感覺
6.等級
2.信仰
7.權力
1.目標
8.制裁
9設備
二.維持系統運作必要手段
1.溝通
2.社會控制
3.疆界之維持
4.系統的串連
5.制度化
社會系統基本架構
一.規範層面
二.個人層面
三.社會系統理論結合社會學﹙規範﹚
與心理學﹙個人﹚研究產生的B=f﹙R×P﹚
B=f﹙R×P﹚
B=在社會系統中的行為
R=在機構中扮演的角色
P=角色扮演者的人格
四、行為是由人格與角色兩大變數決定
兩者所佔比重大小對行為結果有很大影響
2.率性而為
3.做為學校行政者,應力求整合二者,其作法為角色人格化,人格社會化
1.組織人
美國教育思潮
一、六0年代平等主義
學校組織由封閉—開放
對我國影響
a.1984特殊教育法
b.1994師資培育法
c.校園民主化
二、七0年代 績效運動
2.績效運動開始檢視學校成本利益
3.各種技術:PPBS、MBO、MIS、ZBB、PERT應用而生
1.60年代學校大量擴張,資源是否被浪費,以績效考核。
三、八0年代回歸基礎教育
1.1983:A Nation at Risk:強調美國學生成就大幅下降,上課天數少於大多數國家,教師薪水過低。
2.要求學生注意基本教育讀寫算的訓練。
四、九0年代迎向新世紀運動
1.1992柯林頓提出目標2000教育計畫
b.賦予家長協助孩子學習的能力
c.維護校園安全
a.使美國再度成為有閱讀習慣的國家
d.增強學習者對自我期許
e.以企業經營整頓公立學校
f.幫助學生獲得就業所需技能
g.大家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
2.我國進行一連串教育鬆綁運動
個人組織行為之類型
1.宇宙型:對組織忠誠度較低,經常換工作
2.帝國奠基者
1.心在江湖者
2.地方型:對組織忠心耿耿,卻對所屬專業
投入較少心力,不願隨便更換組織
2.真官僚型
3.鄉土守衛者
4.年長者
Presthus
2.冷漠者
a.完全忽略團體的存在,在外界尋求滿足
b.不認同團體之目標與價值,也不自動積極參與
3.愛恨交織者
a.對組織的待遇與權力依戀,卻又不認同組織價值觀
b.徘徊理想和現實之間
1.向上移動者
a.接受團體的價值標準與需求
b.在團體中發揮理想
c.認為上級是友善的,理性的
各理論在教育行政領域之應用
教師領導方式
A.獨裁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團體特徵
A.獨裁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