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女性主義治療 (女性主義治療與五大學派比較 (精神分析 (陽具妒羨VS男人的權利與自由妒羨, 被動受虐與依賴(父權)VS社會脈絡下學會順從及依賴,…
女性主義治療
女性主義治療與五大學派比較
-
-
-
-
家族系統取向
-
相異
家族系統中的每個人都要負責,忽略家庭中長存在權力不平等的問題
母親常需為問題負起責任VS中產階級白種人家庭結構, 強化刻板印象
治療歷程
治療目標
讓壓迫顯而易見浮上檯面, 解放壓迫或刻板印象的束縛,賦權給所有人(非主流團體), 開創一個平等的世界, 致力將當事人和社會轉化為一體
治療者功能與角色
無偏誤假設(多數)VS基植於兩性平權(女性主義), 將當事人的社會文化脈絡至於中心討論
基植於個人的生活經驗, 個案概念化時有不同的多樣性
整合女性主義,多元文化論,社會正義觀點, 融入治療和生活中
當事人諮商的經驗
-
共同經歷賦權過程, 踏上旅程, 當事人將獲得全新周遭世界觀點, 新的自我感受, 人際關係的轉變
治療者與當事人關係
維持關係平等(權力平等), 透由適當自我揭露, 去神秘化, 避免強加價值觀於當事人, 當事人才是他們的專家
前言
重點
女性主義諮商
考量個人所處的社會、文化及政治脈絡, 進而了解個人
女性主義心理治療
哲學性取向, 將女性主義, 多元文化, 社會正義等, 和多種心理治療取向整合
-
女性主義觀點
提供獨一無二方式, 認識女性和男性的社會化角色, 帶入治療歷程中
社會化歷程中, 女性傾向於關係中放棄自己的權力而不自知
大部分理論都是白種男性創立, 早期只有Adler是親女性主義立場, "女性主義理論"是第一個由女性集體發展出的治療理論
-
-
-
女性主義歷史與發展
三波革命(三個階段)
-
第二波(1960年)
女性意識提升, 重視女性交流,分享, 注重女性人權(EX:職場), 發展出各種服務機構
第三波(1980末)
多元化, 關注身體意象,虐待,飲食疾患,性虐待等特定議題
-
-
-
共通點:後現代, 技術整合取向, 分析性別,權力,社會定位,由社會文化切入理解對當事人的影響
代表人物
Jean Baker Miller
兒時
小兒麻痺, 動過兩次手術, 透由工廠兩位婦女協助, 有機會在特別的婦女學校就讀, 對婦女建立正向觀念
任職
-
Jean Baker Miller 訓練協會的指導員,協會設立於衛斯理大學史東工作室
共同發展理論
關係-文化理論(Judith V. Jordan, Janet Surrey)
-
-
主要概念
女性主義理論
與傳統理論比較
性別平等取向
由社會化過程來解釋女性與男性行為間差異, 避免刻板印象
-
互動論
藉由互動過程的思考,感覺,行為,能釐清情境和環境因素
生命全程觀點
人的發展橫跨整個生命期, 人格與行為隨時可能改變, 非定型於兒時
人格發展觀點
-
Kaschak:性別化生活
確信由男性在定義女性, 女性屬於被支配者, 必須揣測男性(支配者)的需求和行為
-
整理:女性在性別主義中成長, 內化了貶抑, 兩性皆需學習以開放的心胸接受和思考, 對傳統角色說不
-
女性主義治療核心
-
-
諮商在於改變而非適應(女性主義基本目標)
非病理學, 以生存與因應策略來看問題並適應, 幫助擴展新選擇
給予力量(賦權)
在文化脈絡下重構當事人的問題, 賦予當事人權力, 透過社會改變實現
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也是Co的責任;目標在推動社會組織, 女性和男性從性別角色期待的束縛中解放, 個人改變之外, 聚焦社會行動
重視多元化
重視女性主義及社會正義, 肯定非主流族群的背景經驗, 因而對社會改變有貢獻
治療技術與程序
衡鑑與診斷的角色
不認同衡鑑與診斷
批評DSM系統, 性別,文化,及種族可能影響症狀評估
-
-
-
反標籤化及病理化, 症狀是因應或生存策略, 問題在環境
若需診斷, 需幫助當事人充分了解社會及文化脈絡, 來自共享的對話
技術與策略
-
-
性別角色分析/社會認同分析
協助當事人辨識外在社會化塑造了他們的思想,行為,價值觀, 帶來了哪些影響, 以開放的覺察面對腦中的負向訊息, 自我肯定並討論想改變的內容
性別角色介入
將問題置於女性社會角色期望的脈絡中, 檢視問題如何被社會影響, 引導做正面的思考, 開啟和其他女性的對話, 創造顯著改變的方法
權力分析
分析不平等的權力與資源如何影響現實處境, 認識他所擁有的權力, 如何挑戰限制他的訊息, 做出希望有的改變
-
社會行動
建議當事人參加相關活動, 促進自我賦權, 將個人經驗和社會生活連結再一起的技術
閱讀治療
挑選相關議題的書籍給當事人, 幫助增加專業知識, 縮短和治療者的權力差距, 內容提供具體賦權實例, 有助成長
鼓勵當事人參加成長團體
團體提供社會網絡, 增加支持與隸屬感, 進而批評內化的負面訊息, 學習有效運用權力, 帶來改變與成長, 有機會扮演重要他人的角色
自我肯定訓練
幫助女性意識到擁有人際權利, 改變負面信念, 增強自我力量, 於日常生活中付諸實現
前言
-
技術:意識提升技術
幫助女性區分什麼是符合社會期待,什麼才是真正的健康
男性在女性主義治療中的角色
-
女性諮商師可協助男性當事人, 創造接納,可靠,安全的氛圍, 涵容當事人, 運用關係-文化理論去思考環境脈絡的影響
評價
多元文化觀點
優點
與多元文化及社會正義觀點間, 有最多共通點, 具包容性, 賦權個體
-
共同強調促成社會,政治,環境改變的需要, 平等關係
-
文化包含政治社會現實,探討正反兩面, 探索改變的後果與替代方案
缺點
可能強加價值觀於治療歷程中
解決方法:Co在治療早期, 自我揭露價值觀, 讓Cl充分得知, 並選擇是否持續該治療關係
-
治療師的心理準備:選擇對抗傳統文化的期待, 代價可能非常高昂
貢獻與批評
-
批評
-
避免給當事人特定的自我成長方向,必須以分析得失與理解當事人為先
環境當作問題的根源, 導致當事人不願負起責任, 需在內在和外在取得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