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政治學重要課題 (政治傳播 (相關名詞 (framing框架效果:議題報導方式影響人民的論調, bandwagon花樂車:西瓜偎大邊或從眾效應,…
政治學重要課題
政治傳播
媒介效果有限論(媒體無效論)
大眾會堅守自己信仰看法,媒體只能加強,無法改變
皮下注射理論(媒體有效論)
(Hypodermic Needle Model)
大眾是盲目無知,會無保留的接受政治訊息
兩階段溝通論(Lazarsfeld):政治訊息傳達分兩階段,先到菁英再到一般大眾;現代因為媒體發達,反而直接面對面溝通較常見。
議程設定理論
框架大眾覺得重要的問題,無法改變公眾如何思考(HOW),但可決定公眾該思考何種議題(WHAT)
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
當個人與主流意見不一致時,會傾向不表達意見,致使主流意見被高估;少數意見被低估。
結構性偏見
媒體具有自身立場,並非鏡子一般忠實呈現
相關名詞
framing框架效果:議題報導方式影響人民的論調
bandwagon花樂車:西瓜偎大邊或從眾效應
priming預示效果:先接收的資訊會影響對後續資訊解讀判斷
third party第三人效果:媒體報導對他人有效,對自身無效
代議士的四種角色
mandate託付說:反映黨意
resemblance鏡子說:代議士組成反映選民結構
delegate代表:單純反映選民
trustee受託者:自我判斷
stateman反應與判斷說的結合
政治文化
意涵:
政治體系成員對於政治事務的心理取向,構成要素包括
情感
對政治事務的好惡
態度
對政治事務的評價
認知
對政治事務的知識程度
政治文化探討課題
政治功效感
內在功效感:個人感覺自己有瞭解及參與政治之能力
外在功效感:個人感覺自己有使政府回應需求的能力
相對剝削感
國家認同;國族認同
政府正當性
社會資本
政治文化的類型(Almond&Verba)
從屬型
對於政治體系及輸出有認知、情感與態度;對輸入及自我政治能力則無
參與型
對政治體系、輸入、輸出、自我政治能力皆有認知、情感與態度
偏狹型
對於政治體系、輸入、輸出以及自我政治能力,不具一定程度認知、情感及態度
新制度主義
新制度主義與舊制度主義的差別(新制度主義)
廣義制度
包含正式制度(法律、法規、命令、國家建制)以及與非正式(社會規範、社會傳統、社會習俗)
制度內涵不夠明顯,造成研究方法與研究議程上沒有共識
時間視野
過去制度探討著重靜態,單一時間點的比較;新制度具動態時間視野,掌握制度生長與發展脈絡,相關概念包括斷續均衡、路徑依循以及關鍵時刻。
制度決定論色彩
中層理論
制度作為中層的黏著劑,連結整體結構以及微觀的行動者
中層論時有時是個體,有時又是整體,不易區分,有循環論證問題
三大流派
社會學制度主義
制度是內生於社會文化
制度定義「正當」的參考架構以及行為規範,行動者藉由實踐制度,增加本身社會正當性
文化途徑
優點:在微觀的理性行動者觀點外,提供宏觀的文化架構,
缺點:未充分考慮時間因素,於制度變
遷的解釋過於簡略,無法有效說明制度變遷的複雜性與多樣性。(加碼較為忽略個體行動對制度的影響)
將文化視同制度,制度成為自變項,不僅塑造個體的認知結構與偏好,制度的存在作用並非追求效率,而是使組織與個人適應社會生活,得到社會的正當性
歷史制度主義
制度是鑲嵌在特定的政經社脈絡中
制度(正式或非正式的規範、程序及慣例)引導行動者的行為與決策,制度的產生以及變遷是由關鍵時刻以及路徑依循所解釋
折衷途徑
優點:完整呈現因果鏈,保留動態資訊
回歸歷史脈絡,觀察各個因素在不同時點的互動,尤其著重呈現整串因果鏈,此種分析可保留歷史過程中大量的動態成分(如各種機制的作用如何隨著時間發生改變)
缺點:但由於歷史過程的複雜性,使得分析方式很難標準化操作,並侷限於探討較少量的樣本。
理性選擇制度主義
理性計算途徑
制度是人為有意創設
人會在制度架構下進行效益極大的策略互動
優點:行動者理性計算並極大化其效用的假設,簡潔但具有強大解釋力,尤其在解釋特單一時點上的事件,搭配強大分析工具(賽局理論),深具解釋力
缺點:理性選擇的時間觀點是單一靜態的,容易產生靜態的偏差,過於線性、片段,忽略歷史演變帶來的動態改變(加碼忽略社會性因素)
Hall & Taylor區隔出三大流派,廣為引用
起源:March跟Olsen在1984年提出此一名詞
政治學的科學爭議
科學必須要具備自然科學的特質,其中以物理學為典範,特質包括
描述、解釋與預測
解釋因果關係,精準預測未來;但人為世界因果變項太多,無法預測
建立通則
建立跨時空的定律準則;但社會現象複雜,鮮有定律
價值中立
處理事實,以證據為基礎;但涉及價值意識形態,主觀要素太多
科學只要是有系統性的研究,論述合乎嚴謹邏輯,具有一定程度的證據基礎,學科特定不同,不一定要以自然科學為典範
對價值中立採取彈性觀點
研究問題以及研究結果可以有價值涉入;但研究資料蒐集以及分析則是中立的
研究工具的改善,提高描述、解釋及預測能力
問卷實驗法、實驗設計、大數據蒐集與分析大為提高這方面能力
中程理論的興起
先從可操作的經驗現象開始著手,建立實證基礎
小節:做實驗只是科學表徵,並非實質,廣義科學只要是系統性論述,經得起邏輯檢驗,就是一門值得追求的知識科目
利益團體體系
多元主義
國家角色:中立,不干預利益團體競爭,主要是提供平台以及將競爭均衡點加以執行
利益團體體系特色:團體數量眾多、議題多元、成員加入是自願性,組織階層非科層畫設計
統合主義
體系特色:團體數量有限、議題限定、成員加入是強制性或條件性、組織結構高度層級化
國家角色
利益團體具有制度化管道與國家進行接觸溝通
政府公共政策是經由利益團體與政府以社會同舟共濟精神所協商
利益團體的成立需要國家承認
類型
國家統合主義
威權國家下的利益團體體系
國家對於利益團體具高度支配地位
利益團體依賴國家,被國家滲透
由上而下的支配關係
社會統合主義
國家與利益團體間是水平式的互惠關係
利益團體與國家以社會同舟共濟精神研商政策
歐陸民主國家的利益團體體系
由下而上的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