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發展—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 (發展 (自我認識 (15~17M (少數嬰兒有自我認識的跡象), 18~24M (觸摸自己的鼻子,顯示自我認識),…
發展—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
發展
2~6M
能區別自己和外在環境
自我認識
Lewis & Brooks-Gunn (美國) 紅點測驗
15~17M
少數嬰兒有自我認識的跡象
18~24M
觸摸自己的鼻子,顯示自我認識
2~3Y
當前自我:知道自我的現實表徵,但尚未了解自我是不隨時間改變的存在
3.5~5Y
擴延自我:能整合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我表徵成為一個持久的「自我」概念
分類自我
3~5Y
自我描述具體,主要著重在生理特徵、所有物和他們能做的活動
8Y
開始根據內在和持久的心理特性描述自己
青春期
有更整合的自我概念,不只包含人格特性,也包括這些特質如何與情境互動而影響自己行為的知識
經常出現失真的自我行為,可能使青少年對自己真正是誰感到困惑
促成因素:認知、社會經驗
自尊:自我評價
發展
始於嬰兒從照顧者的互動中形成對自我的正向或負向的運作模式(Bowlby)
4~7Y
擁有誇張的自我知覺,傾向將所有領域的自己都評為正向
8Y
自我評價變成反映他人如何評價自己的行為和社會能力
青春期
「關係的自我價值」的感覺、愛情吸引力和密友的品質,成為整體自尊的重要促成因素
促成因素:教養風格、同儕影響、種族文化
學業自我概念
成就動機
發展
2Y:開始預期自己的表現會不會得到他人讚許
3Y,根據行為標準評價自己的成就
0~2Y,受到精熟動機引導而以日常成就為樂
影響因素:依附品質、家庭環境、養育方式、同儕、文化
成就歸因
Weiner (美國)
三向度(自我)歸因理論
成敗歸因向度
因素來源:內在 / 外在
穩定性:穩定 / 不穩定
能控制性:可控 / 不可控
歸因別:能力、努力、工作難度、運氣、身心狀況、其他
0~7Y:能力增長觀—相信可以透過更多努力和練習來變得更有能力
8~12Y:能力實存觀—相信能力是固定的特質,不太受努力及練習影響
Dweck (美國)
習得無助理論
精熟取向:將成功歸因於高能力,傾向對失敗的責任做外在歸因
習得無助取向:將失敗歸因於能力。可藉由歸因再訓練成為精熟取向。
了解他人
發展
0~7、8Y
能以心理的意義思考特質,但很少使用。
可能因為不認為特質是穩定的或是還將特質標記當作形容詞描述新行為
用具體描述自己的方法,描述他們認識的人的特性
兒童~小學
較少依賴具體特質,更常使用心裡描述來形容
越來越能理解異己和他人行為是有規律的(行為比較階段),
之後開始依靠穩定的心理購念或特質描述這些模式(心理購念階段)
青春期
對他人的印象變得更為抽象,開始在朋友和熟人間做心理比較
14~16Y,了解情境的影響能造成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個性
理論
認知發展理論
Piaget (瑞士)
7~11Y:具體運思期
12~24Y:形式運思期
3~6Y:前運思期
角色取替理論
Selman (美國)
自我中心(未分化)觀點 (3~6)
不知道自己以外的任何其他觀點
1.社會資訊的角色取替 (6~8)
知道人們可能和自己不同觀點,但只是因為得到不同的資訊
自我反省的角色取替 (8~10)
知道即使得到相同資訊,自己和他人的觀點可能還是會有衝突。
能考慮他人的觀點,且知道別人也行,所以能預期他人對自己的反應。
但無法同時考慮自己和他人的觀點。
相互的角色取替 (10~12)
能同時考慮自己和他人的觀點,且知道別人也行。
能假設公正第三者的觀點並預期各葛餐與者如何對同伴的觀點反應。
社會的角色取替 (12~15~)
預期他人會考慮,並通常假設自己社會團體中的多數人對事件採取的觀點
與認知發展理論的關聯
階段0、1:前運思期
階段2、3:具體運思期
階段3、4:形式運思期
認同
Marcia
認同狀態
認同早閉:投入 O 危機 X
認同未定:投入 X 危機 O
認同統整:投入 O 危機 O
認同迷失:投入 X 危機 X
發展
21Y~
多數達到認同未定、認同統整
12~18Y
主要是認同迷失或認同早閉
影響因素:認知、教養、學校、社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