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概述

人格

人格的先天與後天

意義

性質

穩定的

內在的

個體內一致

個體間的差異

基因型與環境的相關

基因和環境共同影響性格,但基因需在特定環境中才會起作用

人格理論

心理分析論談人格

行為取向談人格

人本取向論談人格

特質論

認知取向

人格測驗

自陳人格量表的編製手段及代表性測驗

投射測驗的編製技術及代表性測驗

孩子的性格(基因型)也會對環境產生影響

分類

思考、情緒、行為的獨特形式,構成個人與社會環境的互動風格。

穩定的、內在的,有跨時間、跨情境的一致性,並在多種情境當中展現出與他人有區別。

特性

回應式交互作用

喚起式交互作用

主動式交互作用

基因型與環境,幼年最強,隨年齡而減弱

主動式交互作用,越來越強

回應式&喚起式交互作用,持續重要

雙胞胎研究

表p368

同卵>異卵

相同的環境生長,雙胞胎相關係數不等於1(環境仍會造成特徵不同)

不同的環境生長,雙胞胎特徵仍相似(環境不會使其相關降低)

共享環境&非共享環境

共享環境:手足間共有經驗的部分,如:社經地位、管教方式

非共享環境:手足間不同經驗的部分,如:不同的教師、朋友、興趣

遺傳率:能力和智力(60-70%)>性格(50%)>宗教、政治和職業興趣(30-40%)

雙胞胎五大人格遺傳率&人格遺傳率p538

決定論:性格受到天生驅力及出生前6年事件影響(人性本惡)

目的:本我出現時自我必定跟隨

心理健康:堅定、有彈性的自我對本我的控制

補充防衛機轉→理性化:過度的理智與分析,避免情緒的呈現

決定論:由環境決定,人格就是過去學習的成果(人性不好不壞)

人沒有自由意志,人在特定場合的特定結果,都是過去制約的結果,只是我們忘記了

Bandura-
社會認知論social-cogniive theory

Walter Mischel認知-情感理論
人格系統-五個單元units

編碼:你如何為外在世界編碼?

相互學習論/交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

外在決定因素&內在決定因素

行為(B)、環境(E)、個人系統(P)-信念、自我效能、期望、知識、特質

預期與信念:相信自己就能做到

情感:爽

目標與價值:對特定事務的主觀價值

能力與自我調節(規劃):我能做什麼?約束自我的道德系統

結論:社會學習的自我變項與與特殊情境交互作用,決定個體在當下有何反應

George Kelly個人建構論

定義:個人用以解釋自我與世界的向度

方式:像科學家,觀察世界→提出假說→驗證→理論→正確或偏差

結論:每個人都有一套獨特的個人建構,來預測與解釋事件。通常使用二分法,同一人被不同建構下來評估就不同

基模

自我基模self-schema:來自過去經驗,組織並主導自我相關訊息處理的自我認知概化,如:名字、外表、重要他人關係

與自我有關訊息較容易提取

基模定義:更複雜的認知結構,幫人知覺、組織、處理和利用訊息

基模因文化不同而有異→性格是文化的產物

認知取向談人格



人格:個人對訊息的心理表徵

主動地建構世界,而非決定論

個人能動性agency:認知自己可以改變環境(不適用於所有人)



心理健康:成長、自我實現(過程)


目的:人類尊嚴、了解人類而非控制

人性本善

特性:
特質&行為直接相關
跨時間穩定性、跨行為一致性


Gordon Allport的特質論(質化研究)

證據:個體有特定傾向→特定行為,可觀察行為的一致性→特質

Raymond Cattell的16PF潛源特質(因素分析)

click to edit

定義:個體思考、行為、感覺方向的一致。

ex:高焦慮→預期壞事、慌亂、緊張

方法:分析個人日記、書信、自傳找出潛在個人特質,及其對個人
生活的影響

人格:若干特質組合的結果,人人不同

行為:由特質影響,因此在不同場合有相似行為

結論:由特質出發研究人格、但情境也會有影響

類別

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單一顯著特質

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若干明顯特質

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偏好

Hans J. Eysenck的三因素論(因素分析)

基本詞彙假說

假設語言中包含了大量描述人格特質的詞

分析字典中大量有關人格特質的形容詞

想找出人格特質的主要因素。

結果

表面特質(surface traits):直接可觀察ex:準時、仔細、遵守規定

潛源特質(深源特質,source traits):表面特質的根源ex:謹慎

方法:Cattell抽多一點才能適切描述特質;Eysenck重視因素間彼此低相關

三因論PEN

神經質/情緒穩定(neuroticism/emotional stability)

外向/內向(extraversion/introversion)

神經病質/衝動控制(psychoticism/impulse control)

EPQ測驗

五大因素模式/大五格理論

方法:1.基本詞彙假說 2.因素分析

五因素(OCEAN)

神經質Neuroticism:情緒的穩定程度

外向性Extraversion:人際與其他活動的尋求意願

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尋求新經驗的意願高低程度

友善性Agreeableness:個人友善、為他人設想程度

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生活中細心、留意、條理的程度

NEO-PI-R測驗

特性

五大特質受基因一定程度影響p538

隨時間相當穩定,年齡越長變動越小

特質影響個人行為

描述性理論

忽視情境對行為的影響

個人-情境爭議

特質論:特質相當穩定,不同情境皆一致

Mischel認知情感論:人格系統式穩定的,在不同的情境中引發不同單元交互作用

演化取向論談人格

社會生物學&演化心理學
基本假設:有助於生存與繁衍的性格面向保留ex:親職投資

人格由基因決定

環境改變才有可能改變

定義:受試者自行填答,並由施測者或電腦計分與解讀的測驗。

編製手段

邏輯內容法

理論法

效標組法

定義:編制者因經驗、邏輯選題,如成就測驗

別稱:內容法(content apptoach)、直觀法(intuitive approach)、理性法(rational approach)

代表測驗

吳偉士個人資料表Woodworth Personal Data Sheet

孟氏行為困擾調查表Mooney Problem Checklist

定義:依照特定人格理論編制題項,注重構念效度

代表測驗:依照Murray人格需求論編制的

愛德華斯個人偏好量表

人格研究量表

定義:編製若干題項施測於不同組別受試者ex:精神病患組、一般成人組,
考察兩組在各題項的作答結果,選出兩個組別有明顯差異的題項作為正式題項

別稱:對比組法、效標計分/關鍵法

代表測驗

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量表

加州心理測驗

由來:Hathaway&McKinley(1940年代)→協助精神疾病診斷新版MMPI-2(1989出版)→諮商、雇用、法庭etc

內容:576題,二分方式作答,閱讀能力-小六,1-1.5H

計分:3個效度量尺、10個臨床量尺。原始分數轉換成T分數,與常模做比較。

功能:可有效區分正常人與心理疾患者,也能心理困擾的嚴重性,但無法區分各種疾患。

由來:Gough(1957)、新版-第三版(1987)

對象:非心理疾患者

內容:434題,二分方式作答(第三版),部分承襲MMPI

計分:20個量尺分數。原始分數轉換成T分數,與常模做比較。

因素分析法

方法:用因素分析的方式,找出相關的題項,並給此因素命名。

代表測驗

艾森克人格問卷

十六人格因素問卷

NEO性格量表修訂版

完成技術

編造技術

聯想技術

表現技術

定義:呈現模糊刺激,使受試者可以用他所希望的方式表達反應。因刺激模糊,所以受試者可以將自己的性格投射在刺激上,透露有關自己的事情。

定義:提供受試者依些圖畫、墨跡、字詞等刺激物,要求受試者根據刺激所形成的聯想報告出來。

代表測驗

羅夏克墨跡測驗

文字聯想測驗

定義:完成技術是提供一些不完整的刺激,如不完整的句子,要求受試者進行填補或完成。

代表測驗:句子完成測驗

定義:編造技術是要受試者看完一幅描寫風景、人物或社會景象的圖畫之後編造故事。

代表測驗

主題統覺測驗

羅氏逆境圖畫測驗

定義:表現技術是要受試者通過畫圖、表演、玩玩具、塑造黏土等方式,表達出人格特質或人格異常情形的一種手段。

代表測驗:畫人測驗

包南效應Barnum effect

別稱:包奴姆效應Forer effect

提出:Bertram Forer

內容:使用適用所有人的描述,從而使人錯誤認定準確程度

例如:算命、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