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精神疾病 變態/異常心理學 (焦慮症anxiety dis. (類別 (特定畏懼症aka恐懼症 (對特定事物過度害怕), 社交焦慮症…
精神疾病
變態/異常心理學
焦慮症anxiety dis.
特定畏懼症specific phobia
症狀
必須包含
特定對象、情境的出現立刻引發害怕、焦慮
積極迴避害怕的事物
亞型標註
動物型
自然環境型
血液-注射-傷害型
場所型
病因解釋
行為主義觀點
Watson古典恐懼制約
Mower二因論
先古典制約
特定事物、焦慮產生連結
再操作制約
遠離特定事物,焦慮消失(負增強)
演化的因素,不同事物產生制約的潛力不同
解釋:特定類別的事物會激發症狀
治療
藥物治療
苯二氮平藥物
提高GABA作用
鎮靜效果
心理治療
系統減敏法
洪水法+放鬆訓練
社交焦慮症social phobia
症狀
必須包含
害怕被他人檢視的社交情境:人際互動、被觀察、在他人面前表現
因為害怕自己的表現、焦慮症狀被他人負面評價
病因解釋
行為主義觀點
Mower二因論
先古典制約
社交情境、焦慮產生連結
再操作制約
逃避社交情境,焦慮消失(負增強)
認知觀點
對人際交往的非理性信念
過度關注人際情境的負面訊號
治療
藥物治療
SSRIs、SNRIs
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CBT
恐慌症panic dis.
症狀
必須包含
反覆發生無預警的恐慌發作,幾分鐘內達到巔峰
自我感異常:靈魂出竅
現實感異常:理智仍在,但覺得世界很不真實
覺得自己瘋了、快死了
持續擔心再一次的恐慌發作
病因解釋
生理因子
神經層次
氨基丁酸GABA、血清素、正腎上腺素作用異常
容易激發戰或逃反應
大腦層次
腦幹:藍斑過度活化
影響邊緣系統,容易激發戰或逃反應
心理因子
認知觀點
過度關注身體狀況
錯誤誇大的解釋身體狀況
災難性的想像
啟動戰或逃反應
1 more item...
治療
藥物治療
苯二氮平、SSRIs、SNRIs、TACs
心理治療
恐慌控制治療
特定場所畏懼症agoraphobia
症狀
必須包含
對至少2種場所感到害怕
因為害怕恐慌發作時,無法逃離、得不到協助
主動迴避、需要他人陪伴前往、身在那些場合時極度忍耐
病因解釋
心理因子
認知觀點
對焦慮、身體反應過於敏感
錯誤歸因於情境因素
恐慌發作、對場所焦慮
精神分析觀點
特定場所畏懼症是不安全依附的表現
治療
藥物治療
苯二氮平、SSRIs、SNRIs、TACs、MOA
心理治療
系統減敏、暴露治療
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
症狀
必須包含
擔心範圍大、時間長、無法控制
病因解釋
生理因子
神經層次
GABA不足、受體異常
大腦層次
杏仁核過度活化
心理因子
傾向負面思考
過度注意負面事件
用一般性事物的擔憂,迴避創傷經驗的負面情緒
治療
藥物治療
苯二氮平、SSRIs、SNRIs、TACs
心理治療
認知治療
DSM改版
DSM-IV-TR
包含強迫症、PTSD
DSM-5
強迫症、PTSD不是焦慮症,各自成獨立一章
類別
特定畏懼症aka恐懼症
對特定事物過度害怕
社交焦慮症
對不熟悉的人際情境過度害怕
恐慌症
擔心反覆、無預警的恐慌發作
特定場所畏懼症
擔心在某些場所發作時得不到幫助
廣泛性焦慮症
對許多事件過度擔憂
分離焦慮症
和主要依附者分離後過度害怕,不限兒童青少年
選擇性不語症
在特定場合無法說話,其他場合正常
思覺失調類群精神病症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
症狀
必須包含3選1
妄想
幻覺
解構語言
其他可能症狀
症狀周期
持續六個月,包含前驅期、急性期、殘餘期
前驅期、殘餘期可能只有負性症狀
正性症狀
定義
正常人沒有,患者卻出現的症狀
妄想
被害妄想
罪惡妄想
思維植入
思維移除
思維廣播
關聯妄想
誇大妄想
控制妄想
軀體妄想
幻覺
幻聽
聽到別人說出自己的想法
聽到別人評論自己
聽到別人吵架
聽到別人命令自己殺人
幻視
看見不存在的人
把人臉看成青面獠牙
幻觸
感覺有蟲子在身上爬
幻體
感覺有蟲子在吃自己的內臟
負性症狀
情感缺陷
情感平板
失樂
能感受當下的愉悅,不能感受預期的快樂
貧語
用字吝嗇、對話死板
動機匱乏
社交退縮
解構症狀
解構的思考
思緒鬆散/思緒脫軌
解構的語言
詞彙沙拉、新語症
脫序的行為
僵直症
僵化反覆的動作
僵直靜止
蠟狀可摺性
病因解釋
生理因子
神經層次
多巴胺路徑異常
中腦邊緣系統路徑
多巴胺作用過高
正性症狀、解構症狀
中腦皮質路徑
多巴胺作用不足
負性症狀
GABA、血清素作用異常
大腦層次
腦室擴大
腦神經萎縮
前額葉、顳葉灰質減少
海馬迴、前扣帶迴縮小
HPA軸過度活化
社會文化因子
流行病學調查
低社經地位、男性、青少年晚期或成人早期
社會選擇理論>社會起因假說
家庭的雙縛溝通
家人的高情緒表露
治療
藥物治療
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改善正性症狀、解構症狀
對負性症狀無效,嚴重副作用
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
藥效類似
對負性症狀稍微改善,減緩副作用
心理治療
疾病教育
家族治療
社交技巧練習
認知行為治療
住宿式治療
DSM改版
DSM-IV-TR
5種亞型
DSM-5
取消所有亞型
要求標註嚴重程度
類思覺失調症
症狀
未必影響生活功能
容易演變成思覺失調症、情感思覺失調症
持續時間1~6月
短暫精神病症
症狀
1個月以內
若症狀完全消失,生活功能完全恢復
流行病學調查
30~40歲、女性
DSM改版
DSM-IV-TR
原名精神分裂症
DSM-5
更名思覺失調症
類別
思覺失調症
持續6個月
類思覺失調症
持續1~6個月
短暫精神病症
持續1個月以內
情感思覺失調症
部分精神病症狀+鬱症/躁症
妄想症
僅思考出現精神病症狀
情感思覺失調症
症狀區分
有精神症狀的情緒障礙症
妄想、幻覺和躁/鬱是同時發作的
有情緒症狀的思覺失調症
躁/鬱症狀消失2周,仍有妄想、幻覺
妄想症
症狀
只有妄想
愛戀妄想
嫉妒妄想
被害妄想
誇大妄想
身體妄想
身體症狀相關障礙症
身體症狀障礙症somatic symptom dis.
症狀
必須包含
存在至少1個身體症狀,卻造成過度困擾
其他可能症狀
四處尋求醫治
堅持要求不必要的治療
亞型標註
疼痛型
以疼痛症狀為主
持續型
嚴重、損害大、持續至少6個月
病因解釋
生理因子
大腦層次
體覺區域過度活化
前腦島、前扣帶迴、體覺皮質:後中央迴
心理因子
認知觀點
對症狀不良歸因,誇大身體的不舒服
行為觀點
抱怨身體不舒服(操作制約行為)
得到家人關切、責任免除(正增強)
治療
心理治療
精神分析治療
探索早年經驗、身體症狀的深層意義
行為治療
改變抱怨行為的正增強
認知治療
提高對疾病的認知,改變對疼痛的反應
罹病焦慮症
症狀
必須包含
身體只有輕微反應,卻相信自己得到、即將得到嚴重疾病
其他可能症狀
容易被有關健康的事情驚嚇
尋求自己罹患重大疾病的證據
亞型標註
尋求協助型
經常健康檢查、尋求醫療協助
迴避協助型
不願面對,逃避醫療協助
病因解釋、治療
同身體症狀障礙症
轉化症conversion dis.
症狀
必須包含
自主運動、感覺的異常
該症狀和已知的醫學現象不符
其他可能症狀
真實生理症狀vs心因性症狀
症狀進程
生理症狀:逐漸的,有其他前兆
心因性症狀:突然出現的
對症狀的反應
生理症狀:對自己的症狀緊張、害怕
心因性症狀:美麗的鎮定
症狀穩定度
生理症狀:一致的不好,隨著外在刺激變化
心因性症狀:有時好,有時不好,不受外在刺激影響
亞型標註
無力癱瘓型
運動異常型
說話異常型
癲癇發作型
感覺喪失型
ex.手套式的麻痺
特定感覺症狀型
ex.管狀視覺
病因解釋
生理因子
大腦層次
初級視覺區有反應
高級視覺區反應不足
心理因子
精神分析觀點
Freud:轉化症狀有宣洩作用
初級獲益:焦慮降低
次級獲益:他人的關切、責任的解除
人格特質
轉化症患者容易接受暗示,轉化症狀是自我催眠的結果
社會文化因子
流行病學調查
中低社經地位、青少年期或成人早期、女性
共病:憂鬱症、藥物濫用、戲劇性人格、邊緣人格
集體的歇斯底里:轉化症在群體中的集體模仿性
治療
心理治療
精神分析治療
探索早年經驗、身體損害的深層意義
行為治療
系統減敏、暴露治療
名稱更改
古希臘:希波克拉底
歇斯底里症
Freud:症狀是焦慮的轉化
轉化症
DSM-5:發病前未必有焦慮事件
功能性神經症狀障礙症
人為障礙症
症狀
必須包含
虛構自己、他人的身體、心理症狀,或使自己受傷、生病
沒有外在酬賞,仍進行欺瞞行為
病因解釋
心理因子
重溫以前和某位醫生的美好經驗
社會文化因子
童年經常生病、有重要他人長期生病
治療
藥物治療
SSRIs
心理治療
家族治療
DSM改版
DSM-IV-TR
本章原名:身體型疾患aka身心症somatoform dis.
包含身體化疾患、疼痛疾患
包含身體臆型症
人為障礙症獨立一章
DSM-5
本章更名:身體症狀相關障礙症somatic symptom dis.
身體化疾患、疼痛疾患合併成:身體症狀障礙症
身體臆型症屬於強迫症
人為障礙症屬於本章
類別
身體症狀障礙症
有身體症狀,卻過度關注、害怕
罹病焦慮症aka慮病症
身體只有輕微反應,卻堅決相信自己罹患嚴重疾病
功能性神經症狀障礙症aka轉化症
身體神經正常,卻出現自主運動、感覺症狀
人為障礙症
缺乏實質好處,卻刻意偽裝自己、他人的疾病
餵食飲食障礙症
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
症狀
必須包含
降低身體熱量的攝取,導致體重過低
BMI<18.5
強烈害怕體重增加,即使體重過輕依然避免體重增加
其他可能症狀
對食物有興趣,只是不願意吃
亞型標註
禁食型
節食、禁食、過量運動
暴食/清除型
催吐、不當使用瀉藥等清除行為
病因解釋
社會文化因子
流行病學調查
14~18歲、白人女性、女性運動員
偏好纖瘦的文化
症狀會隨時間改善,男3年,女7年
致死率很高
家庭要求嚴格
心理因子
體型滿意度
人格特質
完美主義、害羞、順從性高
家庭系統觀點
家庭失功能
子女產生飲食障礙
父母合作協助子女
維繫家庭功能
精神分析觀點
生活被父母過度掌控,用控制食量、體重補償控制感
行為主義觀點
過度節食後,體型體重的焦慮消除(負增強)
治療
心理治療
先安排住院,補充營養維持生命
用操作制約恢復進食
CBT、家族治療
暴食症bulimia nervosa
症狀
必須包含
感覺自己無法控制進食行為
為了防止體重增加的補償行為
平均每周至少1次,持續3個月
自我評價受到體型、體重不當影響
排除診斷
確定並非厭食症
可能症狀
用每周暴食的次數,評估暴食症的嚴重程度
暴食症不會體重過輕
暴食症的補償催吐,容易造成口腔、喉嚨的腐蝕傷害
暴食症患者通常私下、單獨的進行暴食,食用很快能吃掉的食物,一直吃到不舒服為止
暴食後感到沮喪、自責、罪惡感
可能共病憂鬱症
病因解釋
心理因子
體型滿意度
人格特質
外向、戲劇化、情緒不穩
社會文化因子
流行病學調查
15~21歲,女性
壓力、焦慮、負面的社交經驗
偏好纖瘦的文化
治療
藥物治療
SSRIs
治療憂鬱症、改善暴食清除行為
心理治療
CBT
DSM改版
DSM-IV-TR
暴食症原有2種亞型
DSM-5
取消暴食症的亞型
嗜食症binge eating dis.
症狀
必須包含
有暴食行為,沒有補償行為
DSM改版
DSM-IV-TR
兒童的心理疾患自成1章
DSM-5
兒童的心理疾患被打散,歸到各自症狀中
本章收錄異食癖、反芻障礙症、迴避/限制性攝食障礙
新增診斷:嗜食症
類別
厭食症
刻意禁食,導致體重減輕
暴食症
暴食後有補償行為,但體重沒有減輕
嗜食症
暴食後沒有補償行為
異食癖
兒童、孕婦,吃無營養、非食物的物品
反芻障礙症
嬰幼兒、智能不足者,將吞嚥的食物流回口腔,重新吞嚥、吐出,卻不會造成噁心、乾嘔
迴避/限制性攝食障礙
嬰幼兒,對某類食物無興趣、厭惡,而無法得到適當營養
人格障礙症
A群:古怪/離常
妄想型人格
理由薄弱的廣泛懷疑
孤僻型人格
對人際關係毫無興趣
思覺失調型人格
穩定不嚴重的思覺失調症狀
B群:戲劇化/反覆無常
反社會人格
缺乏同理,無法制約,情緒單薄,動機衝動
邊緣型人格
極力避免被遺棄,情緒兩極,自傷操弄
做作型人格
尋求注意力,不當挑釁性誘惑,高估親近程度
自戀型人格
維持自我優越感,覺得嫉妒或被嫉妒,敵視批評
C群:焦慮/害怕
畏避型人格
渴望關係卻太害怕負評而退縮
依賴型人格
恐懼被遺棄而極度討好、依賴、被動,無法自我支持
強迫型人格
過度僵化、控制、完美主義,即使犧牲整體品質、效率也依然如此
人格障礙症議題
問題
評分者間信度不足
人格障礙症常彼此共病
替代方案p708
該型態的影響範圍必須包含4選2
認知
情感
人際
衝動控制
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DID
症狀
必須包含
出現2個人格的身分分裂現象,該分裂現象有明顯自我感、實體感的不連續
回憶日常事件、重要個人事件、創傷事件時,出現反覆失憶,並非一般性遺忘
其他可能症狀
出現人格切換,並主導個體一段時間
人格可能擁有各自的記憶、知識、技能、單方面對其他人格的理解
人格可能有年齡、性別、個性、腔調、視力、字跡、慣用手、偏好、愛人的差異
常見人格形式
兒童/受害者
保護者
迫害者/處罰者
排除診斷
此困擾不被其文化視為正常
確定不是物質使用障礙、身體疾病的結果
病因解釋
心理因子
創傷後模式
容易接受暗示、催眠
產生不同人格,是因應創傷的防衛機制
社會認知模式
有些人格轉換是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
創傷後,知道、採納了DID的觀念
讓自己取得DID的角色,開始產生許多人格
DID作為創傷後生活不幸的的合理化
社會文化因子
幾乎所有DID患者都有兒時受虐的經驗
治療
心理治療
壓力因應技巧
精神分析治療
催眠、年齡回歸
解離性失憶症dissociative amnesia
症狀
必須包含
無法回憶某些創傷的、重大壓力的情節性記憶,並非一般性遺忘
其他可能症狀
解離性遁走
到新的地方,用新的身份過日子
能在新環境正常工作、生活
新環境的人們不覺得他奇怪,他也不會對過去遺失的記憶感到奇怪
通常會忽然想起自己的舊身分,回到舊生活
回到舊生活後,遺忘在遁走期間的新身分、新記憶
亞型標註:解離性遁走
遺忘自己的身分,並進行旅行、遊走
排除診斷
確定並非DID、PTSD
病因解釋
心理因子
狀態依賴記憶的提取失敗
創傷事件是高情緒狀態的
無法重新回到當時的高情緒狀態而失去提取線索
精神分析觀點
失憶是創傷事件的壓抑防衛機轉
社會文化因子
創傷、高壓力事件
大量的童年負面經驗
自我感/現實感異常障礙症
症狀
必須包含2選1
自我感異常depersonalization
感覺脫離自己的思考、感受、身體、動作
現實感異常derealization
感覺周遭的人事物、世界不真實、扭曲模糊
在此期間的現實感測試依然良好,能區分真實刺激 、幻覺
排除診斷
確定並非恐慌症、思覺失調症
類別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aka多重人格
2個人格在不同時間獨立運作
解離性失憶症
無法回憶某些重要的情節性記憶
自我感/現實感異常障礙症
清楚的感覺自己脫離自己、感覺環境不真實
物質相關成癮障礙症
物質使用障礙症
症狀
必須包含11選2
控制受損
使用總量、時間超過預期
嘗試減少,但都失敗
花大量時間在物質的尋找、使用、用後恢復中
對物質的持續強烈渴求
社交損害
使用物質,導致主要義務無法履行
使用物質而加重社交問題,仍繼續使用
為了使用物質而減少社交
危險使用
明知對身體有害,卻仍繼續使用
明知會讓身心更嚴重,卻仍繼續使用
藥理準則
有耐藥性
有戒斷症狀
成癮物質的使用、引發障礙症
酒精
大麻
鴉片
古柯鹼
嗜賭症
排除診斷
確定並非躁症發作
DSM改版
DSM-IV-TR
診斷中原本分為物質依賴、物質濫用
DSM-5
物質依賴、物質濫用合併為:物質使用障礙症
類別
物質使用障礙症
物質濫用的行為
物質引發障礙症
物質中毒
物質攝取後的急性效果(藥效
物質戒斷
物質代謝後的戒斷症狀
概論
異常心理行為的評判標準
統計上的少數
背離社會規範
本人感到痛苦
喪失重要行為功能:社會、職業、或其他個人重要層面的重大損害
DSM簡介
診斷方式
早期分類
Neurosis精神官能症
保持理性,有病識感,現實感完整
個人感到痛苦,適應困難
DSM系統:焦慮症、強迫症、身體相關症、解離症
Psychosis精神病
缺乏現實感、病識感
妄想、幻覺、混亂的思考
DSM系統:思覺失調症
DSM-IV五軸診斷(照順序背)
Axis I:第二軸以外的所有診斷
Axis II:人格障礙、智力障礙
Axis III:身體疾病(可能和異常心理有關的)
Axis IV:心理社會與環境問題
Axis V:總體功能評估量表GAF
分數越低,整體功能越差
DSM-5診斷改版
Axis I、II、III
合併撰寫
Axis IV
改採用ICD的V碼、Z碼
Axis V
改採用WHO的失能評估量表WHODAS
簡介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出版者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最新版本
2003年已改版為DSM-5
DSM對心理疾患的觀點
類別vs向度
定義
類別模式
將人診斷為「疾病名稱」、「未得病」
向度模式
正常、異常是連續漸變的向度
DSM-5改版
DSM系統始終採用類別模式
DSM-5改版
類別診斷之餘,新增「嚴重程度的判別」
理念:在連續漸變的向度中,可以設定門檻區分正常/異常
素質-壓力模式
異常行為的出現包含了生理因素&環境因素
素質:生理上的易傷性,有些人天生容易罹患特定的心理疾患
壓力:環境的壓力,容易讓特定的心理疾患發病
生理素質、環境壓力同等重要
症狀分類vs病因分類
早期的DSM主要以症狀相似度作為分類的依據
心理疾患的病因太過複雜,尚未有足夠的知識作病因分類
DSM-5改版
嘗試根據病因分類
目前已知某些疾病的病因不相同,將之區分不同章別
ex強迫症不屬於焦慮症,改版後獨立一章
藥物作用方式
影響方式
神經傳導素的分泌量
增加、減少
人造神經傳導素
突觸之間的神經傳導素濃度
再吸收re-uptake
突觸受體的敏感度
敏感化、減敏
強迫相關障礙症
強迫症OCD
症狀
必須包含2選1
強迫意念
反覆闖入的想法、經驗、影像,令人苦惱卻無法控制
企圖忽略、壓抑、用其他想法、行為來抵銷這些意念
強迫行為
受到強迫意念的驅使,而出現的反覆、僵化的行為、心理活動
行為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減少痛苦焦慮,但在現實中很明顯是過度、無效的
其他可能症狀
強迫意念內容
攻擊
性
宗教
汙染
對稱或次序
強迫行為內容
迷信的保護性行為
追求清潔、秩序
反覆檢查
有時強迫意念、強迫行為之間毫無邏輯關聯
病因解釋
生理因子
神經層次
血清素的作用不足
大腦層次
基底核:尾狀核、眼眶前額葉過度活化
衝動控制不足
心理因子
認知觀點
過度執著於負面刺激的制約,即使負面刺激已經消除,仍會保持制約行為
治療
藥物治療
SSRIs
心理治療
暴露與反應阻止法
暴露於負面刺激
禁止強迫行為,以放鬆訓練取代
DSM改版
DSM-IV-TR
強迫症被放在焦慮症之中
身體臆形症被放在身體型疾患
DSM-5
強迫症不屬於焦慮症,獨立自成1章
身體臆形症不屬於身體型疾患,改放在強迫症之中
新增診斷:儲物症、摳皮症
類別
強迫症
反覆的強迫意念、強迫行為
身體臆形症
過度關注自己想像的外貌缺陷
儲物症
持續收集、堆積物品並難以捨棄,無論物品的實際價值
拔毛症
強迫性的拔除自己的毛髮
摳皮症
強迫性的摳剝皮膚並造成皮膚損傷
創傷壓力相關障礙症
創傷後壓力症PTSD
症狀
必須包含
暴露於威脅性的、死亡的、重傷的、性暴力的重大創傷事件
闖入症狀
迴避刺激
認知情緒的負面變化
喚起反應的負面變化
其他可能症狀
暴露方式
親自目擊
知曉事件發生在重要他人身上
暴露於創傷事件後的細節中
直接經歷
闖入症狀
痛苦記憶不由自主的湧現
反覆做惡夢,噩夢內容和創傷事件有關
解離反應、閃現,彷彿重新經歷創傷事件
喚起反應的負面變化
因為很小的刺激,而表現暴躁、易怒、攻擊行為
過度警覺、過度驚嚇反應
睡眠問題
迴避刺激
盡可能迴避創傷記憶的提醒線索
PTSD、ASD的發作無關,有時PTSD的完整創傷症狀會超過1個月後才陸續出現
病因解釋
生理因子
神經層次
可體松分泌異常
大腦層次
海馬迴受損
反應喚起、片段記憶閃現
心理因子
創傷前有憂鬱症、焦慮症
不當的壓力因應風格
逃避壓力源、避免與人接觸
保護因子
高智力、高社會支持
社會文化因子
創傷事件的性質
創傷的強烈程度
創傷的持續時間
人為的創傷事件
治療
藥物治療
苯二氮平、SSRIs
心理治療
系統減敏、暴露治療
DSM改版
DSM-IV-TR
創傷壓力症放在焦慮症之中
兒童心理疾患自成1章
DSM-5
創傷壓力症獨立自成1章
兒童心理疾患打散放在各自的症狀章別
本章加入:反應依附障礙症、失抑制社會交往症
類別
創傷後壓力症PTSD
持續1個月
急性壓力症ASD
持續3天到1個月
適應障礙症
壓力事件後的3個月內發作,症狀在壓力消失後的6個月內消失,壓力強度不限
反應依附障礙症
兒童時期發作,缺乏依附行為、正面情緒
失抑制社會交往症
兒童時期發作,對陌生人產生過度的親暱行為
性別偏好、不安、功能障礙症
性偏好症
窺視症
暴露症
摩擦症
性施虐症
性被虐症
戀童症
戀物症
性慾的喚起是物體本身
排除診斷
性慾對象並非情趣用品
確定並非異裝症
異裝症
性慾的喚起是異裝打扮這個行為
性別不安症
異裝打扮時不會有性欲喚起
性功能障礙
情緒性障礙症
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
類別
重鬱症aka憂鬱症
憂鬱的心情、失去興趣2選1,持續2周的整天
持續性憂鬱症aka輕鬱症
不包含上述的其他2種憂鬱症狀,持續2年的半天
侵擾性情緒失控症
10歲以前
經前情緒障礙症aka經前症候群
至少5項憂鬱症狀,月經來臨前一周
重鬱症MDD
症狀
診斷
必定包含2選1
幾乎每一天都心情憂鬱一整天
對幾乎所有活動都失去興趣
其他可能症狀
體重大增/大減
一個月內變化5%
幾乎每天失眠/嗜睡
反覆想到死亡,自殺意念、計畫、行為
排除診斷
已確定並非思覺失調類群
從未有躁症、輕躁症發作
病因解釋
社會文化因子
發病前一年,經歷重大壓力事件ex.失業、失業、喪偶、貧困
初次發作受到生活事件影響明顯,後續的憂鬱發作與生活事件的關係不大
高情緒表露的家人容易造成復發
對患者的憂鬱表達批判、敵意、過度干涉
流行病學調查
女性、低社經地位、高緯度、年輕世代
生理因子
神經層次
HPA軸
可體松過多
正腎上腺素作用不足
血清素作用不足
多巴胺作用不足
大腦層次:2高3不足
杏仁核:活化過高
前扣帶迴膝下區:活化過高
背外側前額葉:活化不足
海馬迴:活化不足
紋狀體:活化不足
心理因子
人格特質
高神經質人格
Beck的憂鬱研究
負向3元素
自己、經驗、未來
認知扭曲
Seligman的悲觀歸因風格
負面事件的普遍、穩定、內在歸因
普遍、穩定歸因更重要
容易感到絕望、導致憂鬱
反芻理論
容易沉浸在過去負面經驗、重新經驗負面情緒的人,容易憂鬱
治療
藥物治療
血清素的再吸收↓
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
百憂解Prozac
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的再吸收↓
三環素TCAs
選擇性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NRIs
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的分解↓
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
各種心理治療
生理治療
電擊痙攣治療ECT
重複穿顱磁刺激rTMS
光療法
自殺
定義
自殺意念
有自殺的念頭,但沒有行為
自殺嘗試
有自殺行為,但沒成功
自殺
蓄意殺害自己的行為,且造成死亡
自殺迷思、事實
說要去自殺的人不會真的自殺?
3/4的自殺死者曾告訴過他人想死的念頭
自殺是沒有前兆的?
自殺者會有行為前兆
ex常說世界上沒有自己會更好、把珍貴的東西送人、把錢花光、突然整理房間
有宗教信仰的人不會自殺?
有無宗教信仰,自殺情形無顯著差異
憂鬱症好轉的人不會自殺?
有些憂鬱症好轉的人,反而有活力規劃、執行自殺
自殺者都是死意堅決
自殺者經常對自己死亡的態度很不明確,很多被救回的自殺者慶幸自己沒死成
使用低致命的方式,代表自殺者不是真的想死
很多想死的自殺者只是沒有充足的知識自殺成功
危險因子
心理疾患:90%的自殺者有某種心理疾患
重病
重大生活壓力事件:失業、性侵受害者、離婚、親人亡故
自殺方式
男性
致命性高,成功率是女性的4倍
女性
致命性低
有效預測的心理特質
衝動性
絕望感
問題解決能力不足
維特效應
知名人士自殺造成大眾的模仿效應
躁症bipolar dis.
類別
第一型雙向情緒障礙症
出現過1次躁症發作
第二型雙向情緒障礙症
至少出現過1次輕躁症+1次鬱症發作
循環型情緒障礙症
持續2年,有部分輕躁、鬱症狀,但未達診斷標準,症狀消失不超過2個月
亞型標註:快速循環型
12個月內出現4次轉換
躁症manic、輕躁症hypomanic
症狀
躁症
必須包含
持續1周,幾乎每天的整天,情緒異常高昂、膨脹、易怒
同時,活動力、活動量大幅增加
其他可能症狀
睡眠需求減少
低於3小時
思緒飛越
意念點子不斷浮現,且容易分心
比平常更多話
從事高風險的活動
不當的投資、亂買高價物品、隨意的性行為
輕躁症
持續4天
未影響社交、工作功能
其他診斷同躁症
病因解釋
生理因子
神經層次
多巴胺
躁期:多巴胺作用過度
鬱期:多巴胺作用不足
血清素受器
血清素受器作用異常:同時引發躁、鬱
大腦層次:3高2不足
杏仁核
過度活化
前扣帶迴膝下區
過度活化
背外側前額葉
活化不足
海馬迴
活化不足
紋狀體
過度活化
心理因子
鬱症發作
同憂鬱症
躁症、輕躁發作
睡眠不足
第一型患者通常有躁也有鬱
社會文化因子
流行病學調查
通常25歲以前、年輕世代
無性別差異,但女性的憂鬱發作較多次
共病:焦慮症、物質使用障礙症
高成就的生活事件
治療
藥物治療
鋰鹽
防止復發的心情穩定劑
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
用於重度躁症患者
各種心理治療
其他重大心理疾患
第一章:神經發展障礙症
智能不足intellectual disability
DSM改版
DSM-IV-TR
原名:智力障礙mental retardation
症狀需於18歲前發生
嚴重程度判別:智力測驗得分
DSM-5
更名:智能不足intellectual disability
症狀需於發育期間發生
嚴重程度判別:改用整體生活功能評估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dis.
DSM改版
DSM-IV-TR
分為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兒童期崩解疾患
DSM-5
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兒童期崩解疾患合併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
可能症狀
通常在嬰幼兒時期出現
社交缺損
眼神接觸少、不和人接觸、對他人的刺激不反應
語言模仿症
玩玩具不會角色扮演
侷限、重複的行為
對特定事物著迷且難以放棄
重複古怪的語言、動作
僵化的生活習慣
容易智能不足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症狀必須包含2選1
注意力缺損、不專注
過動、衝動
第十五章:侵擾行為、衝動控制、規範障礙症
對立反抗症
行為規範障礙症/品行疾患
病態縱火症
病態偷竊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