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 (治療 (治療目標 (為自己的情緒困擾負責, 減少情緒化的反應, 減少因生活錯誤而責備自己、他人,…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
治療
治療目標
為自己的情緒困擾負責
減少情緒化的反應
減少因生活錯誤而責備自己、他人
無條件的自我接納USA
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對「不確定性」接納,願意冒險
增加社會興趣
區分實際與不實際的目標
教導當事人將失功能的情緒行為改變成健康的情緒行為
無條件地接納別人UOA
unconditional other-acceptance
無條件地接納生命ULA
unconditional life-acceptance
治療者功能角色
主動教導
個案的情緒困擾,是因為自我重複、自我暗示非理性想法
將「行為評價」、「自我評價」區分,表現的不完美,仍然可以接納自己
協助矯正、放棄非理性信念
示範非理性信念如何導向負面結果
協助區分實際、自我提升的目標,和不實際、自我挫敗的目標
鼓勵個案建立理性、真實、有用的生活哲學,避免成為其他非理性信念的犧牲品
重視此時此刻,協助個案用現在的能力改變過去獲得的思考、情緒模式
不重視頓悟。認為頓悟本身不能導致人格改變,但可以讓個案看清楚自己如何傷害自己,自己可以做些改變。
不鼓勵移情
移情是個案「應該要被治療者喜愛」的非理性信念
治療者應該分析移情背後的哲學假設,讓移情在過程中消失
情緒宣洩可能讓個案感覺變好,但很難幫助他們真正變好
非溫情主義
接納不完美,但不給予溫暖。
認為溫暖會產生依賴感。
就是因為不完美,才要用各種方法改善自己
完全接納個案,目的是減少個案自我責備
面質個案的非理性信念、自我挫敗行為
治療者願意分享自己的不完美,避免個案將治療者視為「毫無缺點的人」的非理性信念
治療歷程
第一階段
建立默契
鼓勵當事人自由談話
確定工作目標
第二階段
說明REBT基本原理
說明個案的非理性信念
實施家庭作業
結束前
讓個案重新檢視自己的進展
找出潛在問題
讓個案將所學帶回現實環境,繼續使用
個案在治療中的經驗
了解困擾的來源,是自己對自己、世界的自我挫敗信念
察覺、挑戰日常生活的非理性信念
洞察三層次
發現:自我困擾的關鍵在信念
了解:獲得非理性信念的方式、自己是如何保留非理性信念
應用:以實際行動挑戰,練習改變行為
哲學性的重建
自己應該對自己創造的情緒困擾負責
自己有能力改變困擾
情緒問題大多來自非理性信念
能清楚覺察非理性信念
駁斥非理性信念是有價值的
如果想要改變,就要努力運用情緒、行為技術對抗非理性信念、失功能情感行為
了解能取代非理性信念的理性信念
在接下來的人生中確實練習REBT方法來根除困擾
治療技術
5認知技術
目的
放下完美主義
教個案如何面對非理性信念,個案就會漸漸不再相信它們
鼓勵個案建立以事實為基礎的人生觀
分類
駁斥非理性信念
仔細檢查
最好、應該、必須、一定
主動駁斥
問句、修正敘述句
為什麼、但我還是…、只是
認知家庭作業
REBT自助表格
個案列出自己的問題
找出、質疑絕對性信念
自我紀錄
學習處理焦慮、自己挑戰非理性信念
改變個人語言
「較喜歡」取代絕對性「必須、應該」
學習新的自我陳述,幫助他們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行動,就會有不同的心情
讀書治療
推薦自助書籍
效益高、廣泛傳播
心理教育方法
問題的本質
諮商歷程的效果
特定技術的使用原因
5情緒技術
目的
不只宣洩情緒,更要協助個案改變想法
分類
無條件接納:行為難以接受,但個案仍是有價值的人
理情想像REI
rational emotive imagery
目的
加強想像力的練習
建立新的情緒模式
分類
想像自己最喜歡的的方式
思考、感覺、行為
想像最糟糕的情況
體驗不安
以適當的感覺代替不安
N解:
定義:此為REBT的情緒技術,理性想像是一種高強度的心理練習,核心是要改變對事件的感受,以健康的方式來建立新的情緒模式,取代過去混亂的模式。
作法:先想像一個最糟糕的情況,描述自己痛苦或難過的感受,諮商師引導當事人訓練自己去建立一個健康的情緒,一旦對困境的感受改變了,隨之更有機會改變困境中的行為。
角色扮演
role playing
引出特定情境
感覺體驗:
說出內心自己對自己說的話,發現自己的分理性信念
諮商師示範行為調整:
表演出可以做的改變,以健康的心情取代不健康的
包含情緒、認知、行為三個部分
羞惡攻擊訓練
shame-attacking exercises
家庭作業,做些原本擔心別人看法而不敢做的事
別人並非真的這麼在乎自己的行為
讓個案不再被外界看法左右
羞恥感是自己製造的
幽默
humor
情緒困擾往往是因為個案對自己太嚴肅了
促成認知、情緒的轉變
緩和面質情緒,對抗個案的困境誇張想像
讓非理性信念看起來荒唐可笑而不合理
教導個案笑
並非嘲笑自己,而是笑自我挫敗的想法
行為技術
系統減敏
示範
果斷訓練
操作制約
自我管理
放鬆技術
主要概念
人性觀
認知、情緒、行為會交互作用,互為因果
人天生有自我實現的傾向,也有扭曲思考的傾向
人的困擾是受自己的信念制約A←B→C,不是外在環境制約A→B→C
人有能力改變認知R、情緒E、行為B,進而減少困擾
人會自我對話、自我評價、自我支持
否定的自驗預言:因為提早告知自己會失敗,而導致真正的失敗
責備
責備是困擾的起因
責備自己、別人,無法接納不完美
「必須、應該」的絕對性認知
責備帶來不安、焦慮、憂鬱的情緒困擾
非理性信念
內容
學會的「自我挫敗」想法
幼年的他人制約,形成自我制約
來自重要他人
藉由自動暗示、自我重複而強化
非理性信念的原則
真實的情緒是難過、失望,而非憂鬱、焦慮、羞愧
人不必然「需要」被愛、接納。
人極度渴望被愛,但愛不是人生存所必要的。
「找不到解決方法」是不真實的
「堅持追求完美的解決方法」會導致龐大焦慮,帶來更糟結果
三個基本的必須
我必須得到別人的愛、讚賞,否則我就是不好的
別人必須公平、體貼、善良的對待我,否則他們就是壞人,壞人必須被譴責、懲罰
當我想要時,我必須得到它。當我不要時,我必須讓它消失。如果我得不到我要的,那就完了
較理性的信念例子
我很想要得到別人的喜歡,但自己也可以自己愛自己、尊重自己
每個人可以決定如何對待他人,只是我不喜歡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若能得到我想要的,我會很開心
不想要的東西出現會讓我很不舒服。
如果我得不到我想要的,我還是能繼續生活下去。
人格結構:ABC理論
名詞
原始歷程
Activating event事件
Belief信念
Consequence結果:行為、情緒
認知重建
Disputing intervention駁斥干預
(1) 偵測detecting
(2) 辯論debating
(3) 分辨discriminating
Effect效果:有效實用的理性思考
Feeling新感覺:配合情境有適當感
說明
造成情緒行為結果C的不是促發事件A,而是信念B
沉溺在情緒行為結果C,是徒勞無功的
逃避陷入事件A,會陷入無法自拔的困境
應該使用駁斥D,根除非理性信念B
有效的哲學effective philosophy
建立新的、有效、實用、健康的信念系統,取代不健康的想法
進入新情緒F,因應情境而感受到健康的難過、失望,取代抑鬱、焦慮
學派評價
共同優點
心理教育觀點
精簡有結構
主動積極教導
強調學習、個案的自我協助
實證本位
短期治療,成本效益
處理臨床問題
整合性的心理治療技術
將治療去神秘化
讓個案自我評估,尊重個案對治療的看法
多元文化下的優點
適用大多數人口族群
適合偏好認知、行動的文化個案
重視外在環境,有效的適應外在的社會文化物質環境
REBT優點
對自我挫敗負責
注重個案的主觀解釋、主觀反應
再制約
以家庭作業,將新洞察付諸行動
其他的家庭作業愛好學派
Adler
行為治療BT
理情REBT
現實
溝通分析學派TA
綜合「認知、情緒、行為技術」來改變「認知」
教導個案自我治療,不依賴諮商師
短期有效率,用自助的方式讓治療縮短
重視心理教育
多元文化下的優點
探索文化中的信念
合作關係
加入建構論後,協助個案發展自己的架構以了解自己
共同缺點
少關注情緒,認為情緒只是認知、行為的副產物
多元文化下的缺點
容易挑戰個案的文化信念
挑戰前先清楚了解個案的文化脈絡
只挑戰「會讓個案失功能的信念」
專業術語「非理性、失功能」,使非主流文化個案感到困惑、不尊重
強調語言、理性,不適合隱晦溝通的文化
強調現在,忽略個案歷史的文化信念
REBT缺點
不注重關懷、同理、傾聽、潛意識、移情
面質容易讓個案感到不被關心
高指導性,容易使個案屈於諮商師的觀點,並未真正內化
濫用「非理性信念」標籤,容易傷害個案
個案依賴諮商師替他檢查思考內容、解決方法
反對宗教靈性觀點,認為其灌輸僵化的信念
培訓需要密集閱讀、訓練、練習
必須針對不同病症,學習相對應的認知行為策略
多元文化下的缺點
有些文化信念不容許面質
鼓勵獨立思考,在集體主義文化會產生社會關係壓力
不鼓勵依賴,但許多文化中,互相依賴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快速直接的挑出非理性信念,讓反思文化的個案感到威脅、疏離
學者介紹:Albert Ellis
生平
外在評價
幽默、鞭辟入裡、熱衷教學,十大影響力心理學家第二名
出生美國匹茲堡,猶太人家庭,4歲時全家移居紐約市
父親
一位商人,經常在外商務旅行,較少時間陪伴孩子
出現時,卻是個機智、友善、又迷人的爸爸
母親
主觀想法強烈、兩極,喋喋不休但從不傾聽,缺乏事實依據
母親熱愛社交,時常晚歸。遲歸的擔憂讓Ellis變得容易焦慮,害羞
放牛吃草式管教,使Ellis從小就照顧自己和弟妹
11歲時父母離婚,但對他並沒任何影響
童年
體弱多病,4歲時罹患腎臟炎,差點死於併發的扁桃腺炎
4歲-9歲之間進出醫院9次,最長時還停留一個年。日後仍常頭痛
童年使他成為一個很會自救的人,自認為是自己的治療師。
19歲時,強迫自己在植物園跟100個女孩子說話,克服害羞恐懼
生涯
12歲打算先成為一名會計師,在30歲之前就賺夠足夠的錢,然後當小說家。
16歲對哲學深感興趣,讀到斯多葛學派,影響日後的REBT理論
1929年經濟大蕭條,從商之路卻不順遂
28歲時才放棄當小說家,改寫專欄雜文
許多朋友向他諮詢。發現自己擅長諮商。
30歲接受精神分析訓練
REBT
精神分析治療6年,認為無效
反對精神分析的被動消極
觀察到個案一旦想法改變,就會開始快速的進步
1953年創立RT
被行為主義、精神分析學派反對
1961年修正為RET
1993年修正為REBT
1960年開始被實務應用
啟發來源
古希臘哲學,斯多格派
人不是被某個事件困擾,是被自己對這事件的看法困擾
Karen Horney凱倫荷妮
專橫的必須
Adler阿德勒
情緒、生活風格、信念交互影響
社會興趣影響心理健康
目標、價值、意義影響存在狀態
再教導、鼓勵、示範
影響個體的,是對過去的看法
現象學、人本主義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