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
基礎概念
動機定義:推動行為並給予方向的條件/驅動、引導行為的需求與渴望
本能
Tinbergan
普遍出現在同一物種中的成員
固定組型
不需學習
動機理論
驅力論
誘因論
強調動機的內在因素
驅力
行為的內推因素
Clark Hull
驅力降低理論
依據:Walter Canon
均衡現象
解除高度喚起不舒服的狀態
喚起arousal
需求:水
驅力:口渴
驅力降低行為:喝水
外在事物或欲求物對於動機的影響
誘因
行為的外拉因素
incentives
增強物
通常是酬賞, 強化導致該結果的行為
初級增強物
次級增強物
缺陷:無法全部解釋
最適喚起原理 optimal level of arousal
不同需求有不同的理想喚起程度, 尋求最適合的喚起程度
飲食→低喚起/ 獲得資訊→高喚起
葉杜二氏法則 Yerkes-Dodson law
個體喚起程度, 影響作業表現品質
高難度→低喚起, 中難度→中喚起, 低難度→高喚起
需求階層 hierarchy of needs
Abraham Maslow
七個階層(下到上)
匱乏需求deficiency need/基本需求 basic need
安全需求 safe need
生理需求 physiological need
成長需求 growth need/ 存在需求 being need
愛與隸屬 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
自尊需求 self-esteem need
知的需求 need for knowing
美的需求 aesthetic need
自我實現的需求 self-actualization need
高峰經驗 peak experience(申論)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個體經驗到極度喜悅的時刻/經驗到一件重要、有價值的事, 感受到自己產生重大、正面的改變
EX:母親生第一胎
心流 flow
個人極端投入某事物中, 使個體感受到自己真實存在與潛能的高度開發
EX: 看小說廢寢忘食/ 玩遊戲
八個特徵參考講義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名解)
驅力與恆定
名詞解釋
恆定 homeostasis
驅動體內系統主動運作, 維持固定的內在狀態
內部環境的均衡狀態
定點 set-point
個體生理上設定或固定的目標值及定點
EX: 恆溫器/ 體重
settling-point 浮動定點
身體溫度與恆定
下視丘前側=神經恆溫器
溫度偏離→改變新陳代謝→影響放電模式→生理反應(流汗or發抖)→冷熱感受→行為改變
下視丘冷卻→感到冷
定點暫時改變: 發燒
口渴的恆定歷程
口渴
細胞外的渴
細胞內的渴
水分儲存於血液與體液中
細胞內的水份
成因:長久沒喝水或激烈運動
歷程:下視丘→神經衝動→腦下腺→抗利尿激素ADH→血液→腎臟→保留水分
歷程2:s腦→神經衝動→腎臟→腎素→與血液作用→血管收縮素→腦→口渴
滲透作用:血液中高離子濃度→水分從身體細胞釋出到血液中→下視丘神經細胞缺水→口渴
EX:吃鹹餅乾口渴
誘因動機與酬賞
誘因動機
情感 affect
誘因(想要)通常和情感狀態(喜歡)有關
有意識地體驗愉悅及不快的範圍
EX: 食物,水,繁衍/受傷,疾病
誘因凸顯性
事物與預期情感相連, 該情感吸引個體注意, 引領行為
想要與喜歡的比較
想要wanting
喜歡 liking
未行為前對愉悅的預期
行為後所體驗到的愉悅
腦部多巴胺系統
稱作:愉悅中樞
活化:天然酬賞, 初級增強物, 藥物
位置:腦幹上端, 伏隔核到前額葉
多巴胺途徑:與誘因動機和"想要"較密切相關
享樂熱點:主導"喜歡"
位置:伏隔核次區域, 前額葉底部的腹側蒼白球
作用:"想要"以往感覺不錯"喜歡"的事物
藥癮
心理作用藥物
麻醉劑, 興奮劑等
成癮 addiction
定義:個人無法克制的渴望藥物, 產生衝動、破壞性的服藥行為模式
成癮三個主因
藥物過度活化腦的誘因系統(腦部多巴胺系統)
重複服用藥物產生不愉快的戒斷症狀
藥物可能造成腦部誘因系統的永久變化
耐藥性&戒斷反應
神經敏感化
"想要">"喜歡"
成癮行為
EX:網路, 賭博, 購物
飢餓、進食與飲食疾病
前言
食物偏好
基本味覺偏好
口味和氣味
偏好甜味討厭苦味
苦味→有毒
甜味→糖分→碳水化合物→高熱量
學習和社會學習機制
兩種形成方式
古典制約
食物偏好
正向心理或生理效果
EX: 酒精, 咖啡
嫌惡制約
恆定與誘因的交互作用
身體細胞燃料
腦部神經細胞主燃料
葡萄糖
肝臟
轉換營養素
糖類, 碳水化合物→葡萄糖
葡萄糖→其他營養素
Miller和Kessen
老鼠和牛乳實驗
目的:說明恆定驅力消除和食物口味或其他誘因刺激的交互作用
結論:同時需要品嘗酬賞以及降低飢餓狀態
口腔誘因和驅力降低有交互作用
EX: 人工糖精
學習因素
實驗:動物的胃裡放入細管, 消化前排出
假性餵食 sham feeding
制約飽食 conditioned satiety
飢餓效果 alliesthesia
食物在飢餓時特別香而美味
生理饑餓線索
線索
胃
全胃切除仍會感到餓
血糖
腦(腦幹和下視丘)對於葡萄糖濃度敏感, 太低會發送訊號產生飢餓感
收縮可偵測飢餓變化
邊緣訊號
胃與腸(擴張,化學物質)
十二指腸(食物)
肝臟(營養素)
迷走神經
腦
荷爾蒙膽囊收縮素CKK(助消化)
血液
腦(飽足感)
迷走神經
腦
饑餓訊號整合
主要偵測器官
肝臟
各種營養素
兌換處
腦
葡萄糖
下視丘
饑餓中樞機制
腹內側下視丘 VMH
外側下視丘 LH
饑餓中樞
飽食中樞
LH併發症
VMH併發症
遭損害不會感到飢餓, 活活餓死
遭損害不會感到飽足
電擊刺激,則效果相反
定點論
肥胖
前言
定義:超出標準體重30%以上
BMI與體重(WHO)
體重/身高平方
過重的心理知覺在女性間比較普遍
健康危害及社會汙名
肥胖的因素
生理與遺傳因素
基因基礎
新陳代謝率
雙胞胎研究
脂肪細胞
儲存脂肪的地方
肥胖者的脂肪細胞是常人的2倍
瘦下來易復胖
定點論
體重定點比常人高
節食後, 降低代謝率, 恢復原體重
遺傳率
某特質受到遺傳變項所解釋的百分比, 是一群人的數值
公式:h平方=2x(r同一家庭長大的同卵雙胞胎-r同一家庭長大的異卵雙胞胎)
心理行為因素
內在外在理論
對外在進食線索較敏感, 內在線索比較不敏感
去抑制/意識限制的崩潰
因故暫時取消節食後, 進行補償性進食
其他因素
節食者的進食行為較類似肥胖者
情緒喚起/情緒激動
任何情緒激動
節食限制(天擇)
暴飲暴食
代謝率降低
剝奪食物可能導致未來過量飲食, 回到原來體重
剝奪食物降低代謝率, 消耗較少熱量, 增加體重
體重控制計畫
三組實驗融合藥物和行為改變
結果:行為改變結合藥物治療最佳, 行為改變最差
一年後:完全相反
結論:過重者必須建立新的永久飲食習慣,且持續運動
飲食的異常現象
心因性厭食症 anorexia nervosa
類型
暴食清除型
致死率高
禁食型
心因性暴食症 bulimia nervosa
一周一次, 達三個月
類型
清除型
非清除型
其他特徵
厭食症和暴食症最大差異在體重
狂食症/嗜食症 binge eating disorder
一周一次, 達三個月
DSM-5新增
最大區別:沒有暴食後的補償行為
成因比較
社會文化成因
物化理論
自我物化
生理成因
下視丘功能失調
厭食症
血清胺不足
暴食症
家庭成因
要求完美, 不得表達溫暖或衝突的家庭
情緒沮喪,低自尊
厭食症
暴食症
性別與性欲
性動機(何凡)
人類性反應
William Masters和Virginia Johnson
四個階段
興奮期
高原期
高潮期
消退期
女性有多重的高潮;男性經歷不反應期
男性容易, 女性不易
影響性動機和性行為的因素
荷爾蒙
情色材料
伴侶的吸引性
柯立芝效應
年齡
文化
性傾向/性向
分類
金賽量表
異性戀
同性戀
雙性戀
7點量表, 連續變項
同性戀的比例
5-8%, 不一定準
有關性傾向的現象和數據
哥哥越多, 是同志比率越高
小時候的男性化或女性化
遺傳有影響, 但比率h平方不高
真正困擾的不是性傾向,而是社會對少數的偏見
APA 1973年廢除於DSM登陸abnormal
性傾向不同的解釋
個人選擇
精神分析
行為論
另一邊的變有性吸引力的
生理/遺傳
演化
性疾患及性別認同疾患
性功能障礙
性倒錯/性偏好(性變態)
性別不安症
DSM-5-TR性別認同疾患
早期性別發展
性別認同
性染色體(Y)
荷爾蒙:雄性素
生殖器官
腦細胞
荷爾蒙相對於環境
重點:荷爾蒙和環境是交互影響
例子
1950-1960防流產藥物影響腦發育
18位多明尼加人,雄性素不敏感
英國22位雄性素不敏感
同卵雙胞胎個案, 男孩動手術
成人性欲
性成熟
下視丘
性腺激素釋放因子
腦下腺
性腺激素
男
女
濾泡刺激素FSH+黃體刺激素LH
卵巢產生濾泡(雌性素)+刺激排卵
質細胞刺激素ICSH
睪丸分泌雄性素(睪固酮)
荷爾蒙對性慾求和性喚起的影響
神經控制(腦,脊髓,下視丘)
早期經驗
與異性的情感連結
文化影響
性別差異
親和動機和成就動機
親和動機
定義:個體與他人建立親近關係及尋求社會互動需求
有關現象
演化結果
Baumeister和Leary
隸屬需求
EX:育幼院
未被滿足,身心有較高機率有問題
神經心理學:前扣帶迴反應
中樞神經系統
內向VS外向的前扣帶迴最適喚起水準不同
文化
個體主義VS集體主義
性別差異
高焦慮有較高親和動機
Stanley Schachter
實驗: 電擊暗示焦慮
成就動機
定義:個體企圖克服挑戰, 勝過他人或表現卓越的程度
三個相關
Henry Murray
David McClelland
成就需求 n Ach
主題統覺測驗 TAT
延伸TAT
高成就動機的人傾向選擇適中且有可能達成的任務
低成就動機的人傾向選擇高難度和低難度任務
John Atkinson(秋季提)
其他理論和研究
Bernard Weiner
自我歸因論(成敗歸因論)
定義:對自己的成敗經驗進行原因上的解釋
成敗歸因向度
穩定性
來源處
可控制性
成就歸因與動機的高低
補充
投射測驗
控制信念 locus of control
Julian Rotter
內控
外控
自我效能
Albert Bandura
定義:執行一項特定事務的動機, 會受到個人估計自己該能力高低影響
闡釋:不同作業, 有高低不同程度的自我效能
影響自我效能的因素
自身經驗
替代經驗
他人回饋
生理訊息
目標導向理論
Carol Dweck
定義:成就情境中,受個人所設定的目標性質影響
兩大類
表現目標
學習目標
智力的實存觀
智力的增長觀
補充2
過度辯正
獎賞的隱藏代價
外在誘因傷害內在動機
幼稚園小朋友畫畫實驗
Lepper/Greene/Nisbett
預期獎賞
非預期獎賞
無獎賞
延宕滿足
Walter Mischel
棉花糖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