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家族治療Family systems therapy (基本概念 (基本假設 (家族是一個整體,對單一個案治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家族治療Family systems therapy
歷史發展
1920年代:Adler輔導家庭的工作開始
1940年代:開始在美國萌芽
1960-70年代:
第一勢力-精神分析學派
第二勢力-行為學派
第三勢力-人本論
第四勢力-家庭系統、多元文化諮商
基本概念
家庭治療:環繞因果模式
一般治療:直線因果模式
治療:一整個家族,以家族系統為中心
基本假設
家族是一個整體,對單一個案治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要求所有家人出席,顯示每個家庭成員對家族的貢獻與重要性
並非只有被認定的病人Indentified patient IP(代罪羔羊)才需接受治療
IP只是整個家庭系統運作不良的顯現者
系統與個別取向的差異
案例:Ann,憂鬱兩年多,折損了維持工作與友誼的能力
相同:了解生活狀況與過去生命經驗
家人:父母、優秀的姐姐
失去很多朋友,因為結婚離開
相異
個別取向
做出精準的診斷(DSM-5)立刻開始治療➡️聚焦於個案憂鬱的形成與因應策略(意圖、情感、認知、行為等)➡️關注個案個人經驗和觀點➡️有計劃性的介入協助個案
系統治療
探索家庭的歷程與規則(家系圖Genogram)➡️邀請家庭成員一起治療➡️聚焦與了解Ann持續憂鬱有關的家庭關係➡️探索家庭系統中,影響家庭的跨時代意義、規則、文化與性別觀點等➡️計劃性的介入改變系統脈絡
中心原則:當事人是與其生活系統連結,將家庭或關係視為整體考量並與之工作,對改變會是最有幫助的
觀點:透過評估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最能了解個體
當事人的問題行為可能原因
為了滿足家庭的運作或目的
是被家庭歷程所不經意維持的
是家庭無法有效運作的結果(特別處於發展的過渡時期)
是一種代間傳遞的是功能症狀表現
⭐️代間傳遞:家庭問題世世代代遺傳(家庭暴力、貧窮)
概念化:評估個人➡️聚焦於系統的動力
補充:系統取向不妨礙處理個體的內在動力,而是一種延伸
取向發展
Alfred Adler➡️Adler家庭治療
最早的家庭治療實務工作者
導入現象學到對家庭系統的認識
Murray Bowen➡️多世代家庭治療
主流家庭治療的開創者之一
治療要跨三代
Virginia Satir➡️聯合家庭治療
人性效能歷程模式:強調溝通及情緒經驗
Human Validation process model
代間模式
家庭雕塑與重塑
重視關係,技術次要
Whitaker➡️經驗取向
直覺式取向
保留對家庭的歸屬感及促發個體的自主性(做自己)
治療師和家族同在一起
Haley&Madanes➡️策略家庭治療
家庭階層、權力的分配
不在乎覺察與頓悟,只要執行策略就好
短期、問題解決的治療取向
晚近的社會結構主義&女性主義取向(Gilliigan)
Minuchin➡️結構家庭治療
修正刻板、僵硬的家族組織及結構
重新定義成員間的關係
結構改變才會改變
治療取向
多世代家庭治療
Multigenerational Family therapy
核心概念
了解一個家庭至少要分析三個世代
延伸至精神分析
要了解一個人的問題,要把家庭視為一個情緒單位
若想要有獨立與成熟的人格,在家族單位中,那些未解決的情緒混淆Emotion fusion 必須能夠獲得處理
情緒問題會代間傳遞,除非被解決的情緒依附能夠被有效地處理
情緒歷程的八個連鎖概念
自我區隔化differentiation of the self/自我分化
理論基礎:自我在心智及情感上的脫離與獨立
區隔
區隔化:接受自己的感覺或想法的指揮
未區隔化:融入家庭中具支配性的情緒型態(高掌握度的家庭成員),自主性低、反應情緒化
健全的人:同時擁有家庭的隸屬感和脫離家庭的個體感
過程:每個人都還在自我分化的路上
三角關係
定義:兩人的衝突與壓力,引進第三人來降低增加穩定性,如夫妻關係不好想生孩子來幫忙
結果:短期而言可減輕情緒壓力,但長期因潛在衝突未浮上檯面仍會惡化
核心家庭情緒系統(Nuclear family emotional system)
家族的投射歷程:分化不良的父母將壓力投射到小孩身上(通常跟父母關係最緊密的(忠心、稚氣)小孩➡️小孩也很難分化
情感的切斷/截斷:孩子過度涉入家庭壓力時用(從家庭中分離、不做父母傳聲筒、躲避家裡的衝突)
如:一回家關房間、很早結婚
多世代的傳遞歷程:沒有分化的人找沒有分化的人結婚,生下沒有分化的小孩。世代傳遞情況加劇
(Bowen說至少會傳8代)
手足的出生排行:手足的互動影響婚姻的互動
老大+老二結婚➡️✅
老大+老大結婚➡️❌
社會性退化:社會看成一個家庭,家庭都未分化➡️社會也未分化
如:很多媽寶、小孩不能獨立
治療歷程
目標
⭐️減少壓力程度
消除焦慮減輕症狀
提高家庭成員自我分化程度
治療師
角色:教師、教練、中立的觀察者(鼓勵返回家族解開三角關係)
需要有高度的自我分化,維持中性立場否則一起涉入三角關係
覺察家族對自己的影響很重要
風格:控制式、不輕易受影響、思慮清晰
技術
世代圖genogram of family diagram
陳列著各個配偶延伸三代的家族成員、情感歷程轉捩點、出生、死亡、結離婚日期、文化種族起源、宗教、社經地位、家族成員接觸型態、接近情形等等
看出家族關係脈絡以確認轉捩點
用來評鑒各配偶融入延伸的家族及彼此融入
代表人物:Murray Bowen(主流家庭治療的開創者之一)
人性效能歷程模式Human Validation Process Model
-聯合家庭治療Conjoint Family therapy
核心概念
諮商師與家族成員的關係比技術更重要
強調溝通與情緒的經驗,高度的直觀性
相信家族治療的核心:自發性、創造性、自我揭露、冒險
透過溝通去找出家族之中的規定並看每個成員的適應情形
重要名詞
處理壓力的防衛行為(defensive stances)
=Satir認為四種不良的溝通行為(壓力的因應方式)
安撫placating(討好型):對不起都是我的錯
責備blaming(指責型):都是你的錯
超理性super-reasonable:引經據典
不相干的行為(打岔型)
一致型(健康的):將壓力視為挑戰因此有足夠的內在資源去因應外界的壓力,能妥善的選擇並清楚表達
家庭規則
主導家庭互動關心的有利訊息,父母可訂出規範來控制,亦可用來幫助孩子控制憤怒、無助和恐懼, 安全的探索世界
健康的:規則不多但會被遵守因符合人性也彈性可能因應各種不同的情境
不健康的:被兒童僵化、絕對化使用產生適應問題
最重要的規範
1發展獨特個性
2什麼時間可以對誰說什麼話
治療歷程
目標➡️良好溝通的家庭
失功能溝通的家庭
互動:無法自主,父母用恐懼、處罰和子女的愧疚感來控制,無親密感成員被期待用相同的方式來思考、感覺與行動
目的:用來掩飾個體差異的恐懼感,規則多且僵化常常無法符合情境需求
特徵:拒絕覺察、反應魯鈍、不支持個人的自我發展
良好溝通的家庭
互動:成員能獨立生活,也能和整個家庭分享生活,成員間可以有不同的互動(幫助反應情緒)
不會將改變視為威脅且可以隨時發生
個體的差異會導致意見分歧但也是成長的機會
特徵:自由、彈性、開放的溝通
治療師
治療的推動者
從家庭每一個成員了解一個家庭
創造場合讓個體看清自己的行為
整理家族歷史及過去成就
指出溝通重大的矛盾處
治療技術
⭐️家庭雕塑(family sculpting)
定義:把每個成員以與家庭的關係做明確的定位
功能:使家庭的生活歷程、邊界、互動情形更清晰,是成員有機會對彼此表達自己的看法以及希望如何改變
家族重建(family reconstruction)
基本概念:過去的事件本身無法改變,但對事件的直覺跟看法可以改變
目的:使個案探索家族三代的重大事件、引導當事人解開原生家庭功能不良的關係型態
目標
確定過去事件對自己的影響
正確的認識父母
探索自我的人格
方式:用心理劇去演出家庭三代的生活情形(對原生家庭不在的個案而言適用)剛剛可以在過去經驗中重新體會出新的意義
⭐️心理劇
提出: Moreno(1921)
意義:透過演出重新體驗,回到原來的場景去修補個人與重要他人之間的關係(以個人為出發點)
方式:沒有劇本、沒有特殊舞台限制、不必排演,一個空間就可以表現
功能:一種發洩、一種投射、一種心靈淨化
特點
強調以行動來經驗生命而非談論問題
強調音樂、美術等多種元素與諮商技術的整合
強調心理劇內容的自發性與原創力
強調互動的關係
組件派對(parts parties)
一種心理劇歷程
功能:團體中使用,使個案認清並整合自我的多重面貌,使成員了解彼此互動的內涵
與Bowen之比較
同:要求了解三個世代的家庭生活
異
把過去的關係型態帶到現在的生活中
認為三角關係也可具有滋養性
受Rogers影響認為個體都有自我實現的驅力以及發揮潛能的資源(治療關係的品質能刺激成長及改變)
家族圖
家族事件年代表
角色扮演
幽默
接觸
家庭中的決定最好透過每個人的需求與協商來形成而非權利
治療目標
促進成長、提升自尊、增進關係,幫助家庭行程一致性的溝通與互動
找出新的可能-著重家庭成員與家庭的成長
創造真誠的互動關係將防衛性、僵化的家庭規則與轉化整合成具滋養性的家庭關係
代表人物: Virginia Satir
阿德勒家族治療
(Adlerian Family therapy)
重要名詞
家庭星座
(Family constellation)
不同出生序的孩子有不同的世界觀,此世界觀是自己賦予的(現象場)
父母描述孩子的狀況以反應出生序的影響(也可訪問每個成員,尤其是指標人物( index person ),經常使用家族圖(本身無意義,家庭成員道出其意義)
評估:了解家庭成員對自己的定義,日常生活互動主觀描述(發覺互動背後的目的及意圖)
錯誤目標
生活目標
發展個人生活風格目標
日常生活行為目標
(子女行為背後的動機)Dreikurs
四階層
引起注意
爭奪權力
尋求報復
自暴自棄(無能化)
父母的因應方式
關心孩子並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
(關心日常瑣事而非只是讀書或是規矩)
減少對抗付出積極的關懷(基於信任)
三個方法發展出系統取向
描述兒童的踰矩行為
父母對踰矩行為的反應
父母在導正時孩子的反應
從孩子(再認反應recognition reflex)確認
公開治療模式(Open form model)
目的:同時探索受輔家庭與觀眾家庭的動機,為他們重新定位、運用鼓勵、自然/邏輯結果的推論來進行治療
先和父母面談,支持父母成為家庭領導者(小孩不在)➡️和父母、觀眾(共同經驗)中探索家庭星座➡️對其家庭成員產生治療性的影響
方法
問題的描述和目的再認
典型的一天
訪談小孩以及目的的揭露:訪談父母只能得到暫時性的假設、訪談孩子才可確認(討論特定事件時進行,❌直接、抽象)
優點:加強家庭成員的責任感
缺點:失去保密性
代表人物:Alfred Alder(第一個從事家庭治療的心理學家)、Rudolf Dreikurs
治療歷程
治療目標
培養父母的領導能力
解開家中錯誤目標和錯誤的互動
促進有效率的教養方式(動機模式)
治療者
合作者:以互相尊重的方式融入家庭促進成員互助合作
檢查者、教育者:檢查家庭星座、問題行為動機、一般家庭互動
經驗取向家族治療
Experiential family therapy
核心概念
直覺式的取向
強調諮商師與家庭成員之間此時此地的真實互動歷程
解除偽裝的面具恢復本來的面貌,創造彼此間的新關係
每個人都有權利成為自己
強調治療者與家庭之間的關係
治療目標
促進情感的層面、卸下虛偽的面具
覺察能力和體驗深度
改變家庭的是經驗不是教導
諮商師的角色
有意願成為自己、有活力、發覺當事人家庭秘密
是家庭成長與改變的媒介
專家/權威➡️有資源的顧問➡️希望成員負起自己生活及改變的責任
諮商師的個人特質>技術(必須先接受婚姻、家族和個別諮商)
治療歷程
步驟
訂約
投入
鬆綁
技術
太多技術會妨礙治療,改變需加以體驗
強調諮商師與當事人家庭同在一起(諮商師的個人狀態是改變的因素)
傳統以團隊的方式
挑戰父權的家長制
結構家族治療
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
核心概念
大部分的家庭問題都是因為結構有缺陷造成的
用成員間的互動來了解家庭結構
家庭結構良性改變後,個體的問題才可能發生改變
重要名詞
家庭結構:看不見的功能需求或規定,掌管著家庭成員彼此的互動方式
家庭子系統(Family subsystems)
家庭由各種子系統組成,如父母、配偶、手足等
確保系統間適當的隔離是治療的重心
當子系統的成員侵佔另一個不屬於他的子系統時結構就會出問題
家庭次系統受到家庭規則和界線的限定
邊界(Boundaries)
定義
保護與提升個體、子系統、家庭整體性的情緒界線,掌控著每個家庭成員之間的接觸量
種類
僵固邊界(脫離狀態):疏離的狀態
擴散邊界(陷網狀態) :糾結的狀態、過度涉入
治療目標
減少功能不良的狀況
調整家庭互動規則以及建立更適當的邊界
調整刻板的結構狀態並重新定義關係
行動而非領悟;現在而非過去
諮商師的功能
以領導的姿態融入
融入➡️舞台導演➡️挑戰不適當➡️尋求平衡點
詳細探討家庭的結構
技術
融入( joining )
家庭圖示( Family mapping )
情境扮演(enactment)
架新框(reframing)
貢獻與評論
將治療歷程延伸至更大的社會系統
有強化父權的傾向(融入家庭是以父親為主軸)
策略家族治療
Strategic family therapy
核心概念
源自溝通理論、Bateson的系統觀點、Milton Erickson的矛盾治療法
設計一套策略來改變
不將問題視為系統功能運作不良的症狀而是視為真正的問題來解決
只要能執行策略,不在乎理解頓悟
強調家庭階層、權力分配、如何溝通與控制
治療歷程
解決目前問題焦點放在行為結果
阻止適應不良的行為重複發生拓展更多可選擇的行為
轉換家庭組織,使問題無法再運作
促進特定家庭成員的互動關係,讓家庭成員擺脫其他成員的束縛
比較短期的目標來引導治療的介入
階段
社會階段(Social stage):建立融洽的關係
問題階段(Problem stage):探討家庭尋求協助的原因、詢問成員對此問題的看法及知覺
家族互動階段(Family interactions stage):最好所有家庭成員在場,談論問題,觀察成員間被注意或持續發生的行為模式、權力鬥爭、階層結構,溝通模式、次團體等
目標設定階段(goal-setting stage):確認問題特性,訂定合約(治療目標、方式、評鑒)
任務功能
幫助家庭改變反應方式
所有人都要聽治療師的
取得更多家庭資訊
治療師
掌控全局的權威者角色
治療責任在治療者,引導改變責任在個案
不強調治療關係認為教育沒太大價值
幫助個案計劃策略解決問題
治療技術
開門見山(使用指令Directives)
矛盾任務(欲擒故縱法Paradoxical intervention)
假裝( pretending )
融入( joining )
誇大(amplifying)
重新框架(Reframing)
重新演出(enactment)
評論
焦點放在問題上不會為了改變系統而忽略問題
善用行為治療模式的有效方法
為了改變而不擇手段
結構策略取向(structural-strategic approaches)
同:
1試圖在組織家族中功能或有問題的結構、設立界線、打破平衡、重構框架、試煉考驗,以及實際演出等
2都不著重探索或詮釋過往的經驗
3指導性較高
異:
對問題觀點,結構傾向視為症狀;策略則視為實質的問題
家庭系統治療的八個面向(前提假設)
後設架構
(metaframework)
意涵:普遍存在所系統理論,家庭治療的八面向,每個都會彼此影響
功能:採取此架構,治療者可以運用多元觀點介入,也可以作為評估,符合家庭系統的各需求。
提出:Breunlin、Schwartz及Mackune-Karrer
個體的內在家庭系統
一個人性格是具有多種面貌,各種面向是源自於社會互動及發展的經驗中,可以呈現我們是誰,以及甚麼對我們是有意義的。
目的論
目的是行為的動機,從行為中去了解有甚麼目的,諮商師可以評估家庭成員根據行為目的而發展出的行為是否適宜。
次序性的互動模式
家庭成員的互動是依序互動的,會隨著時間前進,以多重型態一再重演。
組織性
在家庭系統下,組織明顯可以從日常瑣事、家庭規則、習慣、期待的角色中可以看出。
發展面向
即家庭生命週期,有六個重大的轉變時期。年輕人離家→嫁娶持成一對夫妻→有小孩開始組織家庭→孩子成為青少年→孩子進入社會,父母身邊不再有孩子陪伴→父母過自己的餘生(而新的家庭組成)
多元文化面向
將多元文化帶入治療中,主流文化也是眾多文化中的一種看法。
性別面向
性別一出生後,就深植在每個人的觀念中,也時常帶有偏見、刻板印象。治療師在進行家族治療時,也應看到每個家庭對性別角色的期待。
歷程面向
人與人之間的一切,即溝通歷程。當家庭來到治療中,其治療歷程也加雜著家庭的改變歷程。
家庭治療的多面向歷程
形成關係:對每一位家庭成員感到有興趣(和家庭一同冒險)
進行評估:世代圖、循環提問、正式測驗及評量表
提出假設與分享意義
促成改變
評價
貢獻:當事人不再是代罪羔羊而讓整個家庭都有一個新的機會去改變
批評:家庭好像一部機器、鮮少關注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