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記憶 (細說長期記憶 (長期記憶編碼與提取的要點 (回憶線索 (操弄 (第一組:自由回憶, 第二組:給予大類名稱➡️線索回憶), 結果…
記憶
細說長期記憶
長期記憶編碼與提取的要點
前言
編碼:透過符號,將記憶材料以某種形式(影像、聲音、意義等進行保存)
提取:從長期記憶中,把先前儲存的信息再拿出來使用,也就是回憶
長期記憶偏好:義碼,但也有形碼、聲碼,甚至氣味、觸摸等形式
處理層次論LOP
提出:Craik&Lackhart(1972)
一個材料被個體處理的程度(編碼)越深,則這個材料被記下來的機會越高
實驗( Craik&Tulving 1975)
材料:60個單字
程序1
形碼方式(大小寫)記20個
聲碼方式(押韻)記20個
義碼方式(嵌句)記20個
程序2
從180個單字中進行再認作業
結果被成功勾選比例
大小寫: 17 %
押韻: 37 %
嵌句: 65 %
維持性複誦V S精緻性複誦
維持性複誦:處理淺留在短期記憶
精緻性複誦:處理深進入長期記憶
回憶線索
提出:Tulving&Pearlstone
材料:英文單子,十二大類48小項
操弄
第一組:自由回憶
第二組:給予大類名稱➡️線索回憶
結果
第一組:成功回憶40 %
第二組:成功回憶62 %
啟示:若有適當的提取線索會提高記憶的結果
有組織的材料較好形成記憶
提出:Brower
編碼特定原則
提出:Tulving
意涵:回憶提取時情境脈絡越相似,則成功提取機率越高(環境特徵、身心狀態)
Godden&Baddeley(1975)
脈絡依賴記憶(物理環境相似)
狀態依賴記憶(意識、心情)
雙代碼假說
Paivio
認為長期記憶最重要編碼方式是形碼與義碼
可使用一種或同時採用兩種表徵方式
舉例
兩種表徵:籃球、粉餅、手機(可得到較好的記憶)
一種表徵:道德、情況、感覺
間隔效應
意涵:分散學習>集中學習
Bahrick&Phelps(1987)提出實驗支持
HM記憶現象的啟示(以下測試皆正常)
短期記憶容量、視覺板記憶寬度(短期記憶)
鏡描作業、追轉作業、殘圖作業、眨眼制約(內隱記憶)
H M的狀況較支持大腦特定部位全權負責某項記憶功能
H M的實驗支持陳述性記憶與非陳述記憶是兩種不同的記憶形式
H M喪失了部分舊事記憶,因此發現訊息在海馬迴短暫儲存有可能是數分鐘數小時或數年
語意性記憶(知識)的儲存結構
過去認為
階層模式TLC模式
最早是一種電腦模式,目的要教電腦理解人類的語言
提出:Quillian&Collins(1969)
舉例:動物
鳥
麻雀
鴿子
魚
鯊魚
金魚
驗證-句子核對作業(看 反應時間)
麻雀是動物嗎?
麻雀是鳥嗎?
麻雀是麻雀嗎?
缺點
不太能解釋典型效果
麻雀是鳥嗎>企鵝是鳥嗎
修改T L C模式
知識的儲存不是階層的,而是一種無階層的網路
概念相近或關聯性較強的只是儲存位置較近
因此容易互相啟動,造成促發效果
提出:Collins&Loftus
驗證-語意促發後的字彙判斷作業(看 反應時間)
Nurse-doctor>Hair-paper
前為促發項,後為目標項
閾下促發
即時刺激在絕對閾限以下仍可完成促發
Marcel(1983)和前促發實驗一樣,唯二不同
呈現時間丶促發項之遮敝
小布希的邪惡廣告
知覺防衛
提出:Mcginnies
辨認禁忌字時間>辨認非禁忌字時間
其他記憶現象
萊斯托夫效應
提出:Hedwig von Restorff(1933)
學習材料中最特別的項目比較容易被記下來
閃光燈效應
提出:Roger Brown&James Kulik(1977)
意涵:特別的情節性記憶,是個體對自己當下的環境、情形有深刻的記憶(重大事件就像閃光燈一般照亮了生活中的特定情境)
例如雙子星事件
Brown 等人認為這類記憶的特性:鮮明的、持久的、正確的(遭質疑)
全現心像
意涵:特殊的形碼現象,常發生在兒童上,約5%
短暫凝視一張圖片、照片等,移開後能產生一個細節度高的心像長達數分鐘
柴嘉妮效應
Blume Zeigarnik
意涵:人對未完成工作的記憶比已完成的工作更好
因為未完成工作的緊張感使有繼續完成的動機
例如:連續劇的未完待續
長期記憶的分類
圖
非陳述性記憶/內隱記憶
意涵:個人無法明確陳述的記憶,當記憶現象發生時個人無法意識到回憶的過程,甚至不知記憶現象正在發生
分類
程序記憶:某個動作如何做
例如:打字、穿衣服、穿鞋子
心理學常用程序記憶
鏡描作業
追轉作業
觸發:個體暴露在一特定刺激後,增加對同一事物或相關事物的辨識、直覺或傾向形成特定反應的現象
例如:殘字作業、失憶症病患觸發
古典制約:眨眼制約
習慣化/敏感化:海蝸牛
陳述性記憶/外顯記憶
分類
語意性記憶:跟個人無關的事實與概念,也就是個人的一般知識
情節性記憶:和自己生命有關的人事時地物,也稱自傳性記憶
意涵:個人可明確口述的事實或經驗性事件的記憶,提取時會發覺自己正在回憶
記憶測量方式
回憶法
自由回憶
序列回憶
線索回憶
再認法
yes/no再認
強迫選擇再認(選擇題)
再學習法/節省法
提出:德國人Ebbinghaus(1885)
材料:三字母CVC形式無意義音節
程序:
1計算學習所需次數(初學習次數)
2隔一段時間重新學習算再次學習所需次數(再學習次數)
節省分數=(初次學習的次數—再學習的次數)/初學習的次數
啟發:剛開始遺忘較快
批評:因材料太無意義
記憶術
意涵:使用特定的記憶技巧使記憶更加的強固
基本上都是刻意的將要記憶的材料與提取線索做連結
多數記憶術的過程經常包含
有一個極度熟悉的事物作為提取線索
透過練習將熟悉的事物與要記憶的事物做強固的連結
回憶時透過原熟悉事物作為線索
類別
字頭法
互動心像
軌跡法/地點法/位置法
自勾法/字釘吧/假借字法
關鍵字法
英文單字➡️中文諧音➡️互動心像➡️字義
記憶與大腦
海馬迴周邊組織負責陳述性記憶的凝固(大海馬迴系統)
H M被切除的區域:海馬迴、部分顳葉內側、一部分的視丘和下視丘、腦弓和乳狀突(陳述性記憶形成最重要角色)
海馬迴像記憶的加工廠而不是倉庫,最終儲存在皮質
新事件➡️海馬迴➡️皮質1 ➡️ 皮質2
睡眠品質影響日間記憶的凝固
杏仁核跟情緒事件的記憶有關
杏仁核切除老鼠,無法西德鈴聲-電擊的古典制約
高情緒的學習材料學習效果較好
杏仁核與海馬迴鄰近,所以高情緒也造成高記憶
杏仁核受損病人,高情緒或中立情緒學習材料結果無差異
前額葉影響記憶的結果
前額葉是中央執行部門生理所在(CPU)
記憶時前額葉較活躍地方回憶時也較容易
受損影響時序記憶能力
幾個研究大腦認知功能的技術
損傷研究:因生病或受傷而導致腦部損傷的病患為受試者,研究特定部位的腦的功能
腦波技術
腦波圖EEG:紀錄大腦整體放電的情形
事件關聯電位ERPs:觀察特定刺激對腦波行程的影響
同一個刺激多次自己受試者,而得到受試者每次刺激期間的變化腦波算平均
大腦造影
斷層掃描CAT:利用X光
核磁共振造影MRI:得到的是靜態的大腦結構圖像
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捕捉大腦特定區域血液的耗氧情形(BOLD)推大腦區域與認知活動的關係
正子放射造影PET:注射去氧葡萄糖2— DG 可測大腦即時活動的技術
穿顱磁刺激TMS:干擾受試者大腦以檢查受損認知活動
單一細胞紀錄:記錄個別細胞對特定刺激的反應
程序性記憶的紋狀體和小腦最有關
基底核的尾狀核與殼核合稱紋狀體。紋狀體和小腦是儲存動作技能的主要所在
巴金森氏症或其他腦部損傷在此處的病人,很難學習新的動作,原本的也可能受損
記憶的三個階段
訊息處理論的標準理論
訊息處理論 IP
將人的記憶(處理訊息)與電腦做比較
碼
意涵:個體心裡所操弄用來代表外在事物的象徵性符號,也可稱作表徵。人類使用這些符號,將外在事物變成一種暫時儲存或長期保存的心理事件
分類
聲碼
形碼
義碼
標準理論
提出:Atkinson&Shiffrin(1968)
圖
環境訊息➡️感覺儲存(容量極大、持續短暫、少部分得到注意)➡️短期儲存(約略等同與意識,可作為決策或執行的基礎、複誦停止後20秒後遺忘或衰退)精緻化➡️長期儲存(容量無限、需提取取得)
感官記憶SM
意義:外在刺激衝擊我們的感官後,訊息以原本的形式繼續放電一小段時間(非常短暫的保留)
種類
映像記憶(視覺的感官記憶)
餘音記憶(聽覺的感官記憶)
重要實驗(視)
全部報告法
結果:平均報告出4.5個
部分報告法
提出:George Sperling(1960)q
結果
視覺感官記憶容量:平均報告出9個
指示音延宕越久視覺感官記憶消失越多
視覺感官記憶壽命:不到1秒
材料:英文字母矩陣
編碼方式:管道特定
實驗(聽)
三耳人實驗
提出:Darwin(1972)
全部報告法: 4.2個
部分報告法:5個
指示燈延宕時間越久聽覺感官記憶消失越多
結果
聽覺感官記憶容量:5個
聽覺感官記憶壽命:5- 10秒
材料:左耳、右耳、雙耳各聽三個訊息(1秒內)
摘要
視覺感官記憶
編碼方式:形碼(管道特定)
容量:九個
壽命: 1秒
聽覺感官記憶
編碼方式:聲碼(管道特定)
容量:五個
壽命:5—10秒
短期記憶STM
意義:被注意到的感官訊息進一步處理可維持約20秒的記憶
編碼方式:聲碼優先
語音轉錄實驗
提出:Conrad
結果:同類錯誤次數遠大於跨類別錯誤次數
支持短期記憶傾向以聲碼的方式儲存訊息
也採用形碼:儲存非語言材料
短期記憶只處理被注意到的訊息
容量—神奇的數字7±2
提出:Goerge Miller(1956)
意涵:人的短期記憶可以記住5到9個意元chunks(有意義的單元)
例如:字母、數字、顏色、人名等
實驗:digit span task
反對:認為短期記憶是長度固定的錄音帶
字長效應word length effect將數個議員集合起來
意元集組Chunking:將數個意元組合成一個新的意元
Crown—running memory span 短期記憶容量應是4±1
材料:數字
壽命—Brown—Peterson task
提出:Brown(1958)Peterson夫婦(1959)
意涵:人短期記憶壽命約是18—20秒上下
實驗:減三作業
材料:三個英文字母
提取-短期記憶掃描
提出:Saul Sternberg(1966)
意涵:
1短期記憶提取的方式:竭盡式系列掃描,所以短期記憶項目越多提取時間就越久
2公式:RT=400ms+38n,所以短期記憶中複誦的項目多一個掃描的時間就多花38毫秒
短期記得三種可能提取方式
平行掃瞄:全部提取掃描
系列掃描:一個接著一個
自我終止式系列掃瞄
竭盡式系列掃瞄
圖
摘要
壽命:若不複誦約20秒後消失
容量:Miller 7±2(後續心理學家認為可能更低)
編碼方式:偏好聲碼 Conrad語音轉錄
後續心理學家:標準理論對短期記憶的描述太狹窄
除了短暫儲存功能外,還對訊息進行處理例如:理解、計算、推理等等(加工訊息)=工作記憶
工作記憶
提出:Alan Baddeley(1974)
圖
內容
中央執行部門
1進行複雜心智作業,如閱讀、理解、計算、解決問題、推理和計畫
(將訊息加工處理)
2資源分配-分配注意力指特定的刺激或作業
次系統(中央執行部門控制)
語音迴路:用聲碼儲存與處理訊息(標準理論的短期記憶)
視覺空間畫板:用形碼儲存與處理訊息
大腦研究(兩種複誦是不同的生理證據)
比較
標準理論:假定短期記憶只有複誦、短暫儲存的功能
Baddeley:人們的複雜、主動的認知作業都涉及此
運用原則
兩作業同時使用到同一部件,則無法同時完成
兩作業同時使用不同部件,可同時完成兩作業
Alan Baddeley(2000)修改
增加事件緩衝器:負責整合不同來源的訊息(視覺、聽覺、長期記憶)從而進行短暫儲存的部件
長期記憶LTM
意義:經複誦和練習被個體長久保存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可保存數分鐘或一生
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分野
序位效應
提出:Murdock(1962)實驗
方式:給字表要求自由回憶(標準速度)15/2
結果
初始效應:前端項目因被複誦程度較充分,因而進入長期記憶(若快速呈現,則初始效應消失)
新近/時近效應:後端項目才剛消失,因而還保存在短期記憶
(若延宕30秒在回憶,則新近效應消失)
呈現:序位曲線(碗形曲線)
記憶的失常現象
知名研究
鬼的戰爭實驗
提出:Bartlett(1932)
主要觀點:要了解一個事件需要有此事件相關知識
受試者會利用個人的記憶材料和舊有知識(基模)重新建構出記憶的結果
Loftus的撞車實驗( 1974)
提出:Loftus&Palmer
意涵:人在記憶個事件後,對該事件的記憶容易受到發生在事件後的其他事件(Postevent)影響,因而改變了原本的記憶結果➡️誤導訊息效應
實驗程序:分三組看影帶,看完影帶後,問問題所用詞彙不同
實際應用:改變犯人指認流程,從而避免冤獄事件
虛假記憶
提出:Deese(1959)&Roediger、McDermott(1995)
給予某一主題字彙,人在主動了解材料的意義下,有時產生了不曾發生的記憶
舌尖現象T O T
提出:Roger Brown&David McNeill(1966)
突然講不出來
遺忘與遺忘的解釋
痕跡論驗證
Karl Lashley(1920—1930)尋找Engram老鼠走迷宮實驗
切除的皮質部分越大,走迷宮的表現越差
沒有一個特定部位切除後,記憶就全數消失
結論:記憶在大腦中可能有好幾份(視覺、聽覺、嗅覺),散佈在大腦的不同位置
Donald Hebb(1948)
Engram是大腦受外在刺激後,特定相鄰近的神經元彼此突觸聯繫情形變化的結果
鄰近神經元集結起來用以代表新經驗➡️cell assembly
Eric Kandel(1960)海蝸牛實驗➡️證明的Hebb的猜測基本正確
痕跡論探討遺忘,若一個記憶項目一直沒有被使用,則在大腦這個記憶的神經聯繫會越來越脆弱,最後消失
但也有些記憶一直沒有用到但卻沒有消失
編碼失敗:一開始就沒看或聽清楚,以致無法回憶或回憶起來的詳細程度不足
痕跡論或稱消退論:從生理觀點去解釋記憶和遺忘的發生
記憶痕跡Engram:經驗造成的大腦神經元的變化(沒在特定位置,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提出:Semon(1904)
干擾論
主張:遺忘是因為先後學習的材料彼此干擾而造成記憶提取失敗的現象,且先後學習的材料越相似干擾越明顯
類別
順向干擾
逆向干擾
線索關聯
壓抑(Freud)
記憶太過痛苦或威脅因此被壓在潛意識,維持個人功能的正常
被性侵4~6歲遺忘>3歲的遺忘
被父親性侵遺忘>被陌生人性侵遺忘
失憶症
類別
近事失憶
舊事失憶
兩種失憶可以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
H M 有部分舊事失憶
舊事失憶特徵:忘掉離事件較近的事,更久遠的反而記得➡️Ribot’s law
原因
海馬迴及鄰接顳葉受損➡️近事失憶症
長期酗酒
同時發生近事失憶症和舊事失憶症(嚴重的還會影響童年的記憶)
失憶而產生的一些補償性記憶(填充性的假記憶)➡️confabulation
Korsakoff症候群
主要原因:缺乏維生素B1
結果發現:他們的大腦多處有損害—視丘內側、下視丘內側、皮質、小腦
阿茲海默症
近事失憶&舊事失憶
主要原因:視丘前端的額葉底部退化,無法製造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
重大壓力事件-解離性失憶症
解離性人格障礙症
多重人格
幼年失憶症
意義:記不得三歲以前的事情
原因
生理觀點-海馬迴尚未成熟
沒有自我感,因此無法以我為中心產生生活經驗
佛洛伊德(無法解釋為何忘掉快樂經驗)
前言
正子放射斷層掃描PET
編碼時➡️大部分活動區域在左半腦
提取時➡️大部分活動區域在右半腦
記憶是不可靠的
重要區分:編碼、壽命、容量、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