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教育概論 (教育哲學 (哲學思考方法 (3.詮釋學:探討理解的可能性條件。, 4.批判理論:透過對意識形態的批判,擺脫無意識中扭曲意義的力量。, 7…
教育概論
教育哲學
哲學思考方法
3.詮釋學:探討理解的可能性條件。
4.批判理論:透過對意識形態的批判,擺脫無意識中扭曲意義的力量。
7.禪定(陳迺臣):心定於一處的一種安定狀態,無波動、妄念起伏之現象。
5.演繹法:由普遍原理出發,推得局部事例。
2.現象學:胡賽爾(Husserl)創立,對意識現象的研究。主張回到事物本身,尋找最根本的特性(本質)。
6.歸納法:由個別事例出發,推得普遍原理。
1.結構主義:以多種對立結構解釋社會文化、神話。
存在主義
代表人物-
「
齊克果
」:存在主義之父
「
沙特
」:首創「存在主義」、「
存在先於本質
」
「
尼采
」、「
雅士培
」、「
海德格
」
Kierkegaard(齊克果)
認為
信仰
是與上帝見面的橋樑,「
信仰的跳躍
」
人生路途三階段:
趣味階段
、
倫理階段
、
宗教階段
Nietzsche(尼采)
基本概念
《
權力意志
》:為權力而成長進化
《
超人
》:超越環境
《
精神三變
》
駱駝:背負傳統道德之束縛
獅子:象徵勇於破壞傳統規範的精神
小孩:純真新生
強調
自我實現
、
把握當下
師生互為主體的互動:「
吾-汝
」、「
教育即對話
」
培養「
氣質
」、注重「
遊戲
」、「
參與
」活動
批判理論
Marcuse(
馬庫斯
)
認為被現代科技壓抑發展,使人變為「
單向度的人
」
Althusser(
阿都塞
)
壓迫性國家機器:軍隊、警察、監獄
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學校、教會、家庭
Habermas(
哈柏瑪斯
)
知識類型
:三種人類生活中基本要素
勞動
:
技術的興趣
,「經驗-分析」學科
語言
:
實踐的興趣
,「歷史-詮釋」學科
權力
:
解放的興趣
,「批判取向」學科
溝通
的基本條件:
理
、
當
、
真
、
誠
可
理
解性
正
當
性
真
實性
真
誠
性
溝通失敗
:缺乏正當性、真實性
理想溝通
自由表達
敢講真話
說話機會均等
有批評、辯護機會
Freire(
佛瑞勒
)
《受壓迫者的教育學》:重視文盲、農民教育,解放受壓迫的人
喚起學生的「希望」
提倡:「教育即對話」
反對:填鴨式教學
Giroux(
紀洛斯
)
邊界教育
:主張跨科學習,
反記憶、文本的教育目的
教師是
轉化型知識分子
:協助學生發現意識形態
Illich(
伊里希
)
「反學校化」論者
著作《非學校化的社會》。
主張:國家經費不該辦學校,應該建立網
路共享資源
強調:「每一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但不一定要到學校」
後現代主義
強調
尊重多元差異
,尊重「
他者
」
「他者」指
弱勢團體
、
有色人種
,常被否定存在的地位
「反
後設敘述
」「
去中心化
」「反
整體性
」
Foucault(
傅柯
)
著作《
瘋癲
與文明》、《
規訓與懲罰
》
主張「
真理
」是運用權力的結果
「
知識即權力
」
Lyotard(
李歐塔
)
知識是客觀、絕對、
價值中立
的理論
「
我所界定的後現代是一種對後設敘述的懷疑
」
Derrida(
德希達
)
批判「邏輯中心論(
邏各斯中心主義
)」
Rorty(
羅狄
)
否定柏拉圖的理性實體。
真理訴諸於社會實踐。
自然主義
Rousseau(
盧梭
)
教育界的【哥白尼】-但教育對象是
貴族
解除束縛,返回自然
【天生萬物是美好的,一經人手就變壞】。
自然教育就是消極教育
認為有【自然結果的制裁】。如:暴飲暴食導致拉肚子
教育是開發人類潛伏能力的過程
認為【讀本】即【毒本】有害兒童-
兒童本位
著作《愛彌兒》
6-1 【三位教師說】
人的教育來自:
人
、
自然
及
事物
6-2 【五篇論述】-守護兒童善性的生命導師
0- 2 嬰兒期:注重
健康
3-12兒童期:注重
感官
12-15青年前期:
實務教育
,可讀《
魯賓遜漂流記
》
15-20青年期:
道德觀念
女子教育:修身教育、培養溫順的美德
Froebel(福祿貝爾)
以
花草→兒童
;
園丁→教師
;
花園→學校
【教育之道無他,唯有
愛與榜樣
而已】
【幼稚園】創始人-幼稚教育之父
主張:自我發展、自動自發、社會參與
注重【遊戲】與【恩物】
【恩物】:指教具
球→和諧.完美
;
方形→對立
;
寵物→愛
;
景物→美
開展說
Montessori(蒙特梭利)
【獨立教育】:受過教育的人,必須使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
首創【兒童之家】
Pestalozzi(
裴斯塔洛齊
)
主張【教育如植樹】
教學分為:
愛
的教學、
知
的教學
強調以愛為教育的中心,視學校如家庭,教師如父母,學生如子女。
【國民教育之父】:推廣教育至
平民
及
貧民
【環境改變個人、個人改造社會】:說明個人與社會分不開
直觀教育
4-1 知識的直觀:唯實教育
4-2 品德的直觀:直接感受師長的愛
(教育愛)
三方面均衡發展
《隱士的黃昏》
頭→智育
;
心→德育
;
手→體育
著作與教育理念
6-1 《
葛姝教學法
》
強調
『直觀教學』
的
『實用教學法』
6-2 《
賢伉儷
》
改善人民生活、貧苦兒童教育
6-3 《
天鵝之歌
》
發展
智、德、體及勞作
積極態度
批評主義
→Kant(
康德
)
思想
融合
理性
與
經驗主義
知識論《
純粹理性
批判》
由
先天形式
+
後天經驗
感官
獲得知識素材,經由
悟性
進行綜合判斷
『
沒有內涵的思想是空的,沒有概念的直覺是盲的
。』
類似《論語》『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道德論《
實踐理性
批判》
重視
動機
『善即
服從內心的規律
去旅行道德義務」
服從規律即平日處事,服從「義務良心」
真言令式、假言令式
美學《
判斷力
批判》
美是一種無私的滿足感
自由美/自然美:
美的事物
,無隨附目的
依存美/藝術美:
美的再現
,隨附某種目的
重建主義
代表人:布蘭梅爾
教育必須負起改造人心的責任
創造民主的新社會
認為文化出現危機,需要重建適應文化危機的要求。
(觀念)分析學派
反『形上學』,重是邏輯經驗
論證:經由科學驗證獲得,稱為知識。
設證:未經由科學驗證,稱為信念。
Peters(皮特斯)
規則情緒
:破壞道德原則而感到羞恥、罪惡的情緒
教育的三大規準
-
合價值性
-如:百善孝為先。
合認知性
-如:教「地理」而非「風水」。
合自願性
-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教育即啟發
:
教育無外在目的
。
Scheffler(謝富樂)
著作《
教育的語言
》:口號要落實,則需加以澄清。
澄清華麗的詞藻與包裝
重視「
事實
」、
內在價值
、
民主價值
教育的隱喻
生長
:教育權威的反抗,規避社會責任的影響。
塑造
:人格養成。-行為主義
雕刻
:因材施教。-理想主義
有機
:生命延續。
撞鐘
:培養學生的「自發性」。(學生 撞的越大,老師 聲音越大)
鑄劍
:需經過「千錘百鍊」。-精粹主義
日常語言分析
概念性語句
:通常語句有"是"的判斷語句。
「
教育是有關於知識的理解與發展
」
事實性語句
:實際發生。
「
教育可幫助人們認識字
」
經驗性語句
:可驗證"真假對錯",加以肯定否定。
「
教育能發展孩子的興趣
」
評價性語句
:根據某一標準作價值判斷或論證
「
教育需傳承有價值的社會文化
」
其他哲學家
Comenius(
康米紐斯
)
培養
虔誠信仰
四個季節的教育計劃
母親學校
(春):學齡前,訓練感官。
國語學校
(夏):國小 ,訓練記憶力、想像力。
拉丁學校
(秋):國高中,重七藝、理解、判斷。
大學學校
(冬):大學 ,重堅強意志力。
《世界圖解》:教育界第一本有
插圖
的教科書
Herbart
(赫爾巴特)
「
科學教育之父
」,
道德
是教育最高要求,創歷實驗學校
哲學理念
心靈論
:透過感覺經驗而形成觀念
統覺論
:新舊知識經驗聯合,類化作用。
興趣論
-
知識的興趣
:直接與自然界接觸而引起的興趣。
含:
經驗
興趣、
思辨
興趣、
審美
興趣
倫理的興趣
:與人交往而產生的興趣。
含:
同情
興趣、
社會
興趣、
宗教
興趣
道德論
:以
倫理學
規範教育目標,以
心理學
指示教育方法
系統教學法
四段教學法
:Herbart提倡
明瞭、聯合、系統、方法
五段教學法
:弟子提倡
預備、提示、比較、總括、應用
Kilpatrick(
克柏屈
)
同時學習原則
主學習
:直接達成教育目標。
副學習
:思想和觀念而言之。
輔學習
:理想態度,如情意。
設計教學
過程:
決定目標
擬訂計畫
實行工作:由教師指導學生做中學
批評結果:由學生自己去做
Spencer(斯賓賽)
重視"科學"
生活預備說
實驗主義
→
Dewey
(杜威)
思想來源
1-1 達爾文
《進化論》
1-2 黑格爾-
辯證論
1-3 皮爾斯-
實用主義
道德論
2-1 兼顧
動機
與
結果
2-2
杜威
道德三階段:道德前期、成規期、自律期
皮亞傑
道德三階段:無律、他律、自律
柯柏格
三期六段:道德成規前期、道德成規期、道德成規後期
教育理念
3-1 『教育本質』 :forbidden:
「
教育即生活
」、「
教育即指導
」、「
教育無目的
」
「
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
」
「
教育即生長
」:經驗不斷累積重組與改造 導其生長
做中學《思維術》
3-2 「
問題教學法
」五階段:
疑難情境、疑難所在、提出假設、推斷假設、驗證或修改
3-3
杜威
:「
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 非 :warning: 未來生活的預備。
」
史賓賽
:「
生活是為了未來而預備的
」-生活預備說
3-4 教育的兩個條件:
一、
未成熟狀態
二、
依賴性與可塑性
3-5 經驗是
連續性
且
交互作用
的
文化主義學派
重點人物:Spranger(
斯普朗格
)
認為教育是文化的
傳承
與
更新
文化價值
理論型-
真
社會型-
愛
,教師(
教育愛
)。
審美型-
美
宗教型-
聖
政治型-
權
經濟型-
利
新唯實主義
代表人物:
Whitehead(懷德海)
兼顧
博雅
與
專才
教育、
發現的喜悅
、
重學生的興趣
「
教育節奏論
」:心靈成長具有韻律
浪漫階段
:15歲前,重想像力。
精確階段
:15~18,語言文法。
概括階段
:18~22,原理原則。
哲學的意義
2.基礎性:根本
3.批判性:比較常識與真知
1.整體性:普遍觀念
羅馬時期
Cicero(西賽祿)
教育在培養品德良好的「雄辯家」
最早提出「終身教育者」
重視知識實用的價值
著作《雄辯術》
是一名雄辯哲學家
Quintilian(坤體良)
是一名雄辯教育家。著有《雄辯教育》一書(譯或 辯學通論)
因材施教(注重個別差異)
「學習要出之於學童的善意自願,這種特質不能由強迫得來。」
極度反對"體罰"
十七世紀
理性主義
希臘三哲
笛卡兒
2-1 善於懷疑
2-2 人具有心靈能力且也有先天觀念
2-3 重要著作《方法論》。
2-4 「我思故我在」建構理性主義的懷疑精神。
經驗主義
(伊比鳩魯學派)
Bacon(培根)
1-1
培根→「知識即權力/力量」
傅柯→『教育即權力』
注重教育目的在獲取實用知識
1-2 知識即科學知識。
1-3 知識應從事實的觀察入手。
「仿蜜蜂方法」選擇知識(採花)→內化知識(釀蜜)
螞蟻如盲目堆積知識;蜘蛛則空想不切實際。
1-4 破除阻礙經驗的四大「偶像」
種族
偶像:破除自我中心觀點(習俗)
洞穴
偶像:破除片面看法。井底之蛙。
市場
偶像:破除人云亦云。
劇院
偶像:破除盲目崇拜。(學統)
1-5 著作《新工具》
歸納法→培根
;
演繹法→亞里斯多德。
Locke(洛克)
2-1 【注入式】教育-
人心如白紙
2-2 知識是依靠經驗獲得
內感觀經驗:
反省
外感觀經驗:
感覺
2-3
教師如陶工
教育萬能論-經驗主義,
洛克
。
教育萬能論-行為主義,
華森
。
2-4 【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康的身體】強調體育。
2-5 重感官及實用教學
2-6 極力免除體法
課程即經驗
教育即生活
理性主義在教育上的發展
永恆主義
代表人物:賀欽斯、阿德勒
反對「進步主義」所謂的「
變遷
」
強調
傳授永恆真理的知識
,培養全人
博雅教育
- 七藝
三學:文法、修辭、辯證
四藝:數學、幾何、天文、音樂
強調「
經典
」的重要性
阿德勒「
派代亞計畫
」
6-1 推廣
全民教育
、
博雅教育
、
終身學習
6-2 三種主要教學法
講述
、
練習
、
詰問
教學法
精粹主義
代表人物:柏格萊、康德爾、賀恩
認同教育「
變遷
」的概念
強調基本
讀、寫、算
能力(學科取向)
教育即鑄劍:重視勤勉的學習過程,如同鑄劍需要千錘百鍊。
強調「
形式訓練
」並以傳統學科為主
女性主義
(關懷倫理學)
Gilligan(
姬莉根
)
反對「
柯柏格
」的
正義倫理學
(即道德三期六段論)
因為實驗對象皆為男性,忽略女性的關懷取向
「女性道德發展三階論」-
個人生存道德
:為自己
自我犧牲道德
:為他人
均等的道德
:自己與他人的平等道德
提出「
關懷
」、「
感受
」、「
全心投入
」
毫無保留的接受學生的全部
Nodding(
諾丁
)
諾丁的
七階關懷式課程
-
4「正常」+3「入魔」階段
4段「正常」:
關懷自己、親人、朋友、他人(陌生人)
3段「入魔」:
關懷動植物(自然環境)、人為環境、觀念
道德教育方法
身教、對話、實踐、肯定
希臘哲學
蘇格拉底
(中國孔子)
關係
父親:雕刻家
詰問法
1.肯定對方論點(自認教師無知)
詮釋立論涵義
探索矛盾之處
修正原有立場
形成高層概念
知識即雕刻
如同雕刻,需要將其腐朽處去除
柏拉圖
(徒弟)
理性(觀念)主義
強調"理性"的重要,分為兩種世界
1-1 觀念世界:永恆不變、不具體;卻實在,所以是實體。
1-2 現象世界:變換不拘、感官的產物;具體但不存在,所以是假的
強調理性觀念,鄙視寫實的價值
"亞里斯多德"反對
創作《饗宴》一書:表達美與善的本質
教育應『培養專業人才』且認為人有三種官能與相對應的職業 。也稱為《理想國》之「心性三分說」。
『理性』代表智德→統"智"者
『意志』代表勇德→軍人
『慾望』代表節制→生產階級
洞穴寓言
洞穴寓言
亞里斯多德
(徒弟)
哲學理想
唯實行上學
認為"感官"與"觀念"不應一分為二;與柏拉圖相反。
「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
四因說
4 more items...
人性論-心向三分說
1.植物性、動物性、人性
「人是理性的動物」
德行(實踐)倫理學
將德行分為兩種
2 more items...
將正義分為兩種
2 more items...
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
1-1 理性生活的陶冶,中庸之道。
1-2 終極目標為「
幸福
」
教育內容
2-1 兒童→重體育,以身體為主
2-2 青少年→淨化心靈,音樂教育
2-3 成年→理性發展,文雅教育
1 more item...
教育方法
3-1 以科學方法培養智力
實際教育
4-1 「逍遙學派」
4-2 "亞里斯多德"
創用「演繹法
」
"培根"創用「歸納法」
母親:產婆師
產婆法
啟發式教學法
說明知識是"發現",而非創造。
教育工作僅使學生之觀念"引出",是由內人外的。
知識即接生
教育理念
知你自己
知知為知知,不知為不知
從『不自覺的無知』過渡到『自覺的無知』
2.知識即道德
知
本身是一種善,知善者必然行善。
將『事實上的認知』與『價值上的判斷』為重要主張
"亞里斯多德"反對
有教無類
教育心理學
智力理論
智力二因論
-Spearman
S因素:special,專業知識 智力測驗
G因素:general,普通通識 性向測驗
智力多因
-Thorndike-抽X會洩
抽
象智力+社
會
智力+機
械
智力
智力群因論
-Thurstone
智力結構論
-Guilford
思維要有
內容
,經
運作
而獲得
產物
1.思維內容 2.思維運作 3.思維產物
智力型態論
-Cattel
流體智力:隨年齡改變(創造、抽象)
晶體智力:受教育改變(經驗)
智力三元論
-Sternberg-
組合性智力-->分析能力
經驗性 --->創造能力
似應性/適應性-->實踐能力
多元智力理論
-Gardner
課表:國英、數、音樂課、體育課、班會、自習、放學
語文、邏輯、空間、音樂、體能、社交、內省、自然觀察智力
(藝術屬於空間)
學習動機認知理論
溫納 (Weiner)自我歸因論
海德
先提出歸因論
1.情境歸因
2.性格歸因
1.因素來源
2.穩定性
3.能控制性
羅特
的 控制信念
內控(個人條件)
外控(外在環境)
班度拉
自我效能論
依據評估以下四點
1.直接經驗(成敗)
2.間接經驗(觀察學習)
3.書本與人溝通(經驗知識)
4.身心狀況
人面對一項挑戰,是否
主動
全力以赴
卡芬頓(Covington)
自我價值論
1.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動力
2.成功是能力展現,不是努力結果
3.成功難追求改以逃避失敗維持自我價值
(有能力但不用功讀書的學生)
4.能力與努力的歸因隨年級轉移
道德發展論
杜威 :red_cross:
柯爾柏格(Kohlberg)
兩難情境問題
三期六段
前習俗(道德成規前期):0~9
相對功利
避罰服從
後習俗(道德自律期):20~
普遍倫理(價值觀念)
社會法則
道德循規期:9~20
遵守法規
尋求認可
皮亞傑(Piaget)
無律
:0~5歲-無道德可言
自律
:10以上歲-自己可以判斷道德
他律
:5~10歲-多半受他人影響
認知發展論
訊息處理理論
記憶策略
PQRS(T)、SQ3R、SQ(4)R、PQ3R
瀏覽 >> 提問 >> 閱讀 >> (反思) >> 複誦 >> 複習(測驗)
關鍵字法
:類似諧音雙關。
餓得話每日熬一鷹 。
字鉤法
:當資料有前後順序排列時採用。
一府二鹿三艋舺。一哭二鬧三上悠亞
字首法
:每個訊息的第一個字抽出,排列為有意義語句。
軌跡法:回想記憶中事物的位置
歷程
環境刺激 >> 感官記憶 >> 短期記憶 >> 長期記憶
影響記憶因素
柴嘉尼效應
未完成事件記憶比已完成事件記憶更為深
萊斯托夫效應
較容易記得最「
突出
」的人、事或物
閃光燈效應
引人震撼的事件,深為人心。如:車禍瞬間。
序位效應
初始效應
:剛開始吸收知識較容易記得
時近效應
:結束前的新知識較容易記得
長期記憶
雙重編碼理論
語言編碼+圖形編碼
舌尖現象
:已經知道卻又說不出來。
陳述性
知識:透過語言系統表達出來的知識。
程序性
知識:將陳述性知識轉為
付諸實踐知識
條件性
知識:兼具選擇能力的知識。需要
判斷
通常以
意碼
為主、容量式無限的
短期or工作記憶
通常記憶單位為7+-2,稱為
記憶廣度
記憶內容有限
、通常以
聲碼
為主
在感官記憶中獲得
注意
,且可以記憶20秒
感官記憶
隨時接收刺激並快速遺忘,記憶時間約0.5秒。
遺忘
干擾論
指引關聯遺忘、編碼不當
痕跡論:久不用則忘
奧蘇貝爾(Ausubel)
接受式學習
、
發現式學習
講解式教學
有意義學習論
強調
先備知識
與
前導組織
的重要性
教學流程
1.評估先備知識
2.提出前導知識
3.漸進分化
布魯納(Bruner)
發現學習論
加速預備度
只要教材符合表徵結構
「小孩也能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螺旋式課程、核心課程
直覺思維與發現學習
發現學習(在
學習情境
中自我探索找尋答案)
直覺思維(根據
自我知識
自行推理)
表徵三階段
1.
動作表徵
(感覺動作期)
2.
形象(圖像)表徵
(具體運思期)
3.
符號(象徵)表徵
(形式運思期)
維高斯基(Vygotsky)
學習由實際水平至近測發展區
鷹架作用(老師適時引導)
近測發展區(學習效果最佳)
思維與語言有密切關係
兒童自我中心語言
社會文化是影響認知發展要素
皮亞傑(Piaget)
認知發展
形式運思期11~歲
抽象思維、科學邏及法則
感覺運動期0~2歲
物體恆存、基模、本能反射
具體運思期7~11歲
運用經驗思維、可逆性、守恆(保留)概念
前運思期2~7歲
自我中心傾向、符號表實物、不合邏輯
適應
調適(失衡)-主動修改
同化(平衡)-新事物互補
組織
馬西亞(Marcia)
自我統合
馬西亞為艾瑞克森理論的後續發展
統合狀態指自我追尋、自我發展的狀態
四維論
(1) 迷失型:尚未認真思考未來,多為年齡較輕或智能較低,少數為自我追尋失敗的人。
(2) 未定型:尚未確定未來方向,對現實不滿,有心改變,但方向難定。
(3) 定向型:自我追尋中臻於自主定向的人。
(4) 早閉型:缺乏自我導向,不關心現在,不必考慮未來,多半由父母長輩處理。
心理社會發展論
艾里克森
(Erikson)-心理社會危機
0~1歲
:信賴vs不信賴
1~3歲
:自主行動vs羞怯懷疑
3~6歲
:自動自發vs退縮愧疚
小學
:勤奮vs自卑自貶
如:狂寫作業
青少年
:
自我統整
vs
角色混淆
佛洛伊德(Freud)
發展動機:性、攻擊
精神分析論
防衛機制
合理化作用-找藉口取代私心
投射作用-把慾念加諸於別人 、反向作用-說反話
壓抑作用-隱藏自我,避免衝突、 退化作用-故意幼稚
轉移作用-換目標、 昇華作用-不符合社會標準轉為標準
人格發展
1.口腔期0~1.5歲-口腔上滿足
2.肛門期1.5~3歲- 排泄得到快感
3.性器期3~7歲-對性器官產興趣
4.潛伏期7~12歲-對跟同性朋友玩得到滿足
5.兩性期(生殖期)12歲以上-對異性感興趣
人格結構
本我
:與生俱來,尋求滿足,
快樂原則
超我
:社會化後自規範,
道德原則
自我
:經學習後而獲得的,
現實原則
行為主義(學派)
古典制約
巴夫洛夫
(Pavlov)
「
系統減敏感法
」
「
洪水法
」差異
想像十隻泰迪熊 >> 產生焦慮max >> 放鬆... >> 平靜
想像一隻泰迪熊 >> 產生焦慮 >> 放鬆... >> 平靜
想像二隻泰迪熊 >> 再度焦慮 >> 放鬆... >> 平靜
想像三隻泰迪熊 >> 再度焦慮 >> 放鬆... >> 平靜
(
直到不再害怕泰迪熊
)
「制約ing」的四大類
反向制約
食物出現再鈴鐺且同時結束。無錄用
痕跡制約
鈴鐺結束再出現食物。效果排名2nd
延宕制約
鈴鐺+0.5sec 再出現 食物。效果排名1st
同時制約
鈴鐺與食物同時出現。有效排名3rd
基本現象
(自發)回復
消弱後,過一陣子又反應了
消弱
「
削弱陡增
」
當老師忽視時,學生有可能動作更頻繁地讓老師注意
反應後停止增強,反應漸弱直到停止
如:引起老師注意,使用
削弱
讓學生放棄引起注意
辨別
刺激差別太大,不反應
:紅燈行、綠燈停
類化
類似刺激也引起反應
:一朝被繩咬,十年怕草蛇
狗狗流口水
制約反應
第一階段屬
自然反應
,所以唾液為非制約反應
持續一段時間
可初步判斷是否為古典制約或操作制約
第一階段:食物 >> 唾液(非制約刺激 >> 非制約反應)
第二階段:鈴聲 >> 無反應(制約刺激 >> 無反應連結)
第三階段:食物+鈴聲 >> 唾液 (制約連結ing)
=============
持續一段時間後
============
第四階段:鈴聲 >> 唾液(制約刺激 >> 制約反應)
社會學習論
班杜拉(Bandura)
替代學習
:
經由觀察他人的經驗學習
如:A拿玫瑰被刺到,B才知道拿玫瑰會被刺到
環境、個人、行為
(學習三大取向)
模仿學習(楷模)
1.
直接模仿
:看別人學他
2.
綜合模仿
:經兩種以上學習統整(可有不同楷模)
3.
象徵模仿
-偏向性格情意學習。如:明星的氣質或正義
4.
抽象模仿
:抽象原理原則。如:學數學
觀察學習(四階段)
自律行為
自我觀察
:學生自行記錄、自覺、反省
自我評價
:
自我強化
:自我行為懲罰或獎勵、
注意 >> 保持 >> 再生 >> 動機
操作制約
學習遷移
倒攝抑制
:新知識干擾舊知識。
如:因公車時刻表改變,記成舊時間表。
順攝抑制
:舊知識干擾新知識。
如:到外地時,飲食文化不同。
高徑遷移
:原理原則遷移。將知識「應用」於實務
低徑遷移
:經由反覆練習產生的自動化遷移。如:九九乘法表
垂直遷移
:知識突破。高職微積分 >> 盧P微積分
水平遷移
:「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行為改變
凱勒計畫
學生自我
主動
學習自認為精熟 >> 回班上測試
未過 >> 回去重新精熟。
優異 >> 可教導其他學生
精熟學習
:Bloom(布魯姆)
讓學生精熟80%~90%的教材內容
編序教學
分成細小單元,由易而難練習
普瑞馬克原則
:又名「林祖母理論」
利用討厭的東西,強化良好行為。
「把蔬菜吃掉才能出去玩」
行為塑造
將反應分為
許多細小單位
,漸漸改變行為
史金納(Skinner)
桿子 >> 壓桿 >> 食物 >> 吃掉
制約刺激 >> 制約反應 >> 非制約刺激 >> 非制約反應
老鼠壓桿實驗
增強物與反應
嫌惡刺激
習得無助感
:Seligan發現
無法逃脫或迴避,簡稱心已死。
學生失敗常歸因於
能力
與
努力
不足
逃脫
與
迴避
制約
個體若能移除、逃避不愉快情境,則產生負增強
如:收到繳費單,盡快繳費避免罰錢
懲罰
:不良行為出現 >> 「施予」嫌惡刺激 >> 壓抑該行為
※負增強
:為了「移除」嫌惡刺激 >> 強化良好行為
自然懲罰
:亂丟垃圾 >> 破壞大自然
人為懲罰
:亂丟垃圾 >> 被老師罰掃地
依照給予增強物方式分為
連續增強(
適合剛開始
)
只要正確就增強-差
行為易形成
部分/間歇增強(
適合行為建立後
)
夠持久
固定比率
固定反應次數後增強。如:論功行賞
不定比率
無固定反應次數後增強。如:賭博
固定時距
每隔一段時間增強。如:月薪
不定時距
無固定時間增強。如:抽考
依照給予增強物時間分為
立即增強
表現正確立即增強- 佳
延(淫)宕增強
表現正確後過段時間在增強-差
負增強物
行為正確「移除」個體「嫌惡」
原級增強物
獲得
直接
滿足。如:食物
次級增強物
獲得
間接
滿足。如:讚美
正增強物
行為正確「給予」個體「喜歡」
錯誤學習
桑代克(Thorndike)
教育心理學之父
迷籠貓實驗
人與動物的學習,藉由嘗試錯誤逐漸產生有效的正確動作而固定
學習三律
練習律
練習次數多,連結越強
效果律
反映後產生滿足效果加強連結
準備律
個體需要準備反應使其滿足,例如:
引起動機
華生
「教育萬能說」
「給我一打小孩,我就會給你一打職業」
強調"環境"對學習的重要性
人本主義
夏山學校---尼爾
康布斯
學生情意需求,使學生在知、情、意三方面均衡發展
羅傑斯(Rogers)
學生中心教育
1真誠一致
2無條件積極關注
3同理心
馬斯洛
(Maslow)
反內爍,主內發
自我實現階層:4+3 = 「匱乏需求」+「成長需求」
李安立志汁美食
1生
理
需求
2
安
全需求
3愛與
隸
屬
4
自
尊需求
5
知
的需求
6
美
的需求
7自我
實
現
其他
Link Title
比馬龍效應(自我應驗預言)
1.為一種自我評價論可符合:pencil2:教師期待
:pencil2:老師考試稱讚你,你越來越努力地考到第一名
賽利格曼-習得無助感
個體多次失敗,往後也持續失敗
:pencil2:反正怎樣努力也沒用
漣漪效應(偏負面)
懲罰or獎賞學生,對班上整體受影響
(行為未必有效,甚至反感)
月暈效應(Halo Effect)
一個人的好或不好,在別人眼裡會遠大於它的情況
(以訛傳訛概念)
霍桑效應
由於情境使學生未達到原有的預期或效果
:pencil2:班級安排老師在背後觀課,學生精神緊繃表現與原本課堂不一樣
強亨利效應
實驗中與其他組別對比發揮超乎尋常能力
(與霍桑相反的概念)
破窗效應
窗戶上被砸了蜘蛛網狀的裂痕,無適當處理就會破掉
:pencil2: 班上有人玩手機,老師沒理會,漸漸全班都在玩手機
萊斯特(Laster)
建構主義(1985)
1.知識是學習者為
主動
學習
2.知識是靠
學習者經驗
,非事實記憶
3.是與
人互動持續不斷的歷程
理論基礎為
皮亞傑、維高斯基、奧蘇貝爾、史金納
教育社會學
和諧理論
(一)理論要點
結構與功能
:社會為許多部門構成,需要均衡發展而促進社會進步。
整合
:部門假定為
同質性
,
相互依賴
、
彼此協調
穩定
:穩定中求進步,主張和諧且漸進式改革。
(承認社會變遷是無可避免)
共識
:知覺、情感、價值與信念的和諧一致性。
Durkheim(
涂爾幹
)
社會連帶
:主張
社會
大於
個體
,社會才是個人主宰
機械連帶
:早期工作分化程度不高,多以相同方式思考。如:過去皆為勞工團體。
有機連帶
:工作分成各種專家與專家團體,彼此依賴。如:公司各部門人才。
集體意識
:社會成員共同的價值導向或心理傾向。
教育功能
5-1
社會化
:與社會擁有共同的觀念與態度
5-2
個性化
: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Parsons(
帕森士
)
社會體系
:角色在團體中的職位、身分及期望的個人表現行為。
AGIL理論
:適應(A)、目標(G)、統整(I)、維持(L)
手對外 >> 適應
手對內 >> 維持現況 >> 學校
目對內 >> 統整
目對外 >> 目標
教育功能
3-1
社會化功能
:如涂爾幹的社會化
3-2
選擇功能
:如涂爾幹的個性化
Merton(
墨頓
)
顯性功能、
隱性功能
(較注重)
如:工廠發放獎勵措施
增加產量的效果(顯性功能)
工人的心理、工人間的關係之影響(隱性功能)
衝突理論
(一)理論要點:對立與衝突、變遷、強制
馬克斯主義
馬克斯
認為進步的動力是「物質」,即經濟。
且經濟來源於下層結構
階級鬥爭
:認為
資本家
與
勞工
為對立關係
資本家透過宗教、休閒活動甚至教育剝削勞工 >> 布爾喬亞
工人必須組織發展「階級意識」,不然只會受壓迫 >> 普羅
異化
:機械式地參與工作。
達倫道夫
辯證衝突理論
新馬克斯主義(再製理論)
包爾斯、金提斯:
社會再製
《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教育即複製」
社會再製
:「
階級再製
」
勞工 >> 勞工 ; 菁英 >> 菁英
菁英擁有絕對有利的
社會資本
符應原則
:統治階層選擇有利的文化、思想透過教育的方式,影響學生接受此價值觀。
布迪爾:
文化再製
經濟資本
:可立即、直接轉換成金錢。
社會資本
:由社會「關係」所構成的
象徵資本
:名望、地位、權威
文化資本
:語言、思維、氣質。如:都市與鄉下人
A. 內在化-語言風格、行為習慣、人格類型
B. 客體化-才能、審美觀
C. 制度化-學歷、文憑、證照
象徵(符號)暴力
:類似當年「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伯恩斯坦、葛蘭西:
霸權再製
以教育說明社會建構分成教育知識的
生產
、
傳遞
與
社會情境
。
「
言說符碼理論
」:認為同一家庭有同一種符碼語言
閉塞型符碼
:較為直接。如:問候母親。(勞工階級)
精緻型符碼
:以尊重差異、比次互補為主。如:禮貌問候。(中產階級)
「
教育符碼
」:
聚集型符碼
:「強分類」+「強架構」,較無自由選課。如:高中生。
統整型符碼
:「弱分類」+「弱架構」,許多自由選課。如:大學生。
柏恩斯坦之教育過程
有效的知識→「課程內涵」
有效的傳遞→「教學方法」
有效的理解→「評鑑」
抵抗理論
認為勞動階級會對抗教師或學校的命令
不完全是資本的副產品
Giroux(
季洛斯
):
邊界教育學
Apple(
艾波
):人為教育具有「相對自主性」、「創造性行動」
Willis(
威里斯
):《
學習做勞工
(Learning to Labour)》
挑戰教師權威,反抗學校規範維持自我認同
新韋柏主義
(柯林斯)
「文化市場」理論:應廢除文憑
認為美國是「文憑社會」
批判資本主義社會
華勒
師生衝突論
詮釋學
特徵:
日常生活
、
主動性
、
意義
、
互動與磋商
、
主觀性
學派:
現象學
、
符號互動論
、
俗民方法論
、
知識社會學
現象學
胡賽爾
創立
「回歸事物本質」、反對「理所當然」
對事物要「存而不論」、將經驗的特殊性「放入括弧」
「質」的研究 << 現象學
「量」的研究 << 邏輯實證主義
符號互動論
強調「意義」、「主動性」
人類間在互動過程中以象徵的符號表達意念、價值與思想。
米德
、
庫里
俗民方法論
主要探討在日常生活中的態度與行為
主要概念
反省性
:對本身活動應具批判能力
指標性
:語言符號在不同情境下均有其特殊意義
葛芬柯
知識社會學
楊格
《
知識與控制:教育社會學的新方向
》
四個規準判斷何謂有價值的知識
「重讀寫、輕口語溝通」
「重抽象、輕具體知識」
「重學術、輕日常生活」
「重個人、輕群體合作」
要世人反思
「將某個文化團體的經驗和文化普遍化,並且讓他變成唯一的規範與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