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精神(心理)分析治療 Psychoanalysis (貳、古典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Freud 本我、自我、超我 …
精神(心理)分析治療
Psychoanalysis
壹、代表人物與理論
Sigmund Freud 精神分析
Carl Jung 分析心理學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論
Margaret Mahler 客體關係理論
Klein 客體關係理論
貳、古典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Freud
本我、自我、超我
性心理發展論
頓悟insight
發展焦點:本我
一、主要概念
1. 人性觀
決定論,行為在
生命的前六年
所演變決定
生之本能(life instincts) = 性慾力(libido)
死之本能(death instincts) = 攻擊驅力
2. 人格結構
(1)
本我(id)
:
享樂主義(pleasure principle)
缺乏組織、衝動、滿足本能
屬於
潛意識
、無法知覺
(2)
自我(ego)
:
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
統籌、控制、調整
(3)
超我(superego)
理想主義 、追求完美
個人的道德戒律與是非善惡的判斷
冰山理論
iceberg theory
:
意識:想法、知覺
前意識:記憶、知識
3. 潛意識unconscious
:
恐懼、不被接受的性慾、攻擊驅力、自私......
焦慮與自我防衛機轉
anxiety
&
ego-defense mechanisms
1. 焦慮(anxiety)
現實焦慮
神經質焦慮
道德焦慮
2. 自我防衛機轉
因應焦慮與保護自我免於被焦慮淹沒
壓(潛)抑作用(repression)
否認作用(denial)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投射作用(projection)
置換(替代)(轉移)作用(displacement)
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
昇華作用(sublimation)
退化作用(regression)
內射作用(introjection)
認同作用(identification)
補償作用(compensation)
性心理發展
psychosexual stages
1. 口腔期(oral stage)
0~1歲
特性:吸吮得到愉悅
發展:培養信賴感
2. 肛門期(anal stage)
1~3歲
特性:大小便訓練
發展:控制感、獨立感、
認識處理否定情感
3. 性蕾期(性器期)(phallic stage)
3~6歲
戀父情結(Oedipus complex)
戀母情結(Electra complex)
4. 潛伏期(latency stage)
6~12歲
發展:同性之間的人際關係
5. 性器(兩性、青春)期(genital stage)
12歲+
發展:兩性之間的人際關係、生涯準備
二、治療歷程
三、治療技術
(一)維持分析的架構
保持治療程序與整體風格
匿名、中立、客觀、固定時間、收費...
(二)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
鼓勵當事人自由地說出想到的一切
治療者詮釋被壓抑的題材
(三)詮釋(闡釋)(interpretation)
加速揭露更深層的潛意識
確認、澄清、轉譯題材
(四)夢的解析(dream analysis)
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大道
隱義內涵:隱藏的象徵、潛意識
顯義內涵:清晰合乎邏輯
(五)抗拒的分析與詮釋(resistence)
防衛在覺察自己壓抑的衝動與情感
對抗拒有所覺察才能處理抗拒
(六)移情分析與詮釋(transference)
當事人將早期經驗中對重要他人的原始情感,
轉投注到治療者身上
參、心理社會發展論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
Erikson
人格發展是持續不斷的
危機(crisis)是生命的轉捩點
發展焦點:自我
心理社會發展
1. 嬰兒期
(0-1歲):信任 v.s 不信任
2. 幼兒期
(1-3歲):自主 v.s 懷疑
3. 學齡前兒童期
(3-6歲):創造進取 v.s 罪惡感
4. 學齡兒童
(6-12歲):勤勉 v.s 自卑
5. 青少年時期
(12-18歲):自我認同 v.s 角色混淆
6. 成年初期
(18-35歲):親密 v.s 孤立
7.中年期
(35-60歲):生產 v.s 停滯
8. 老年期
(60歲+):統整 v.s 破滅
(一) 治療目標
早期經驗重現
潛意識意識化
強化自我功能,使個人行為依據現實
(二) 治療者的角色
匿名、不批判
的立場
空白螢幕取向(blank-screen approach)
不自我揭露、維持中立、客觀詮釋
使當事人產生
移情關係
(三) 當事人
自我覺察、產生領悟
要有適當的表達能力-
話語內容
是精神分析的核心
自由聯想
理解與解決
未竟事宜(unfinished business)
(四) 治療關係
聚焦治療當下的感受、知覺與行動
移情作用與反移情
修通(working through)
肆、當代精神分析發展:
客體關係理論(ORT)
Object-relations theory
Margret Mahler
Klein 兒童精神分析之母
一、主要概念
指人際關係在個人內心想像中的表徵,
影響與他人的人際互動。
重視
依附
與
分離
早期生活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會不斷重現
二、發展階段摘要
依據Margret Mahler看法,經歷四大階段
(一)正常嬰兒自閉狀態
normal infantile autism
出生3~4周
只能知覺身體部分而非全體
(二)共生 symbiosis
出生3~8個月
極端依賴母親(主要照顧者)
(三)分離/個體化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出生4~5個月
在獨立與依賴間求平衡
此時若產生
固著
,會導致:
(1)自戀型人格異常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沒有進入個體化
自我中心、自我誇耀、不關心他人...
(2)邊緣型人格異常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母親抗拒與幼兒分離
情緒不穩、易怒、衝動、無法忍受焦慮...
(四)客體恆存
3歲左右
對自我與他人認知逐漸穩定,並開始與外界建立關係
五、分析心理學
Analytical theory
Carl Jung
對
中年期
發展出貢獻
一、主要概念
個體同時受到
過去經驗
與
未來期望
之影響
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
:
人類經驗的傳承累積,原始民族的研究
集體潛意識的內容-
原型(archetypes)
面具人格(Persona)
用以保護自己的公開樣貌
阿尼瑪(Anima):男性的陰柔面
阿尼瑪斯(Animus):女性的剛強面
在兩性中兩者是並存的
陰影(Shadow)
原型中最危險的部分
最深層、根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