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巴夫洛夫(Pavlov)
古典制約學習


操作制約

行為學習論主張
1.將學習歷程解釋為條件作用(制約作用)
學習:個體處於某些條件限制(引起反應的刺激情境)之下所產生的反應。
2.將個體學到的行為解釋為刺激與反應之間關係的聯結。

古典制約學習的基本現象
1.強化&強化物
2.類化&辨別
3.消弱&自然恢復
4.二級條件作用&二級強化


在教育上的涵義
1.刺激替代歷程符合教育上以舊經驗為基礎學習新經驗的歷程。
2.類化和高次制約可解釋學生對學科或學校的正負反應。
3.利用嫌惡刺激或消弱的方式矯正學生偏差行為。

意義:從個體自發的反應中,選擇某一反應出現後給予增強刺激,使該反應經由後效強化而固定學習,此為刺激反應聯結(S-R聯結)的學習

桑代克(Thorndike)

嘗試錯誤學習
在問題情境中,個體表現出多種嘗試性的反應,
直到其中有一個正確反應出現,將問題解決為止

學習三定律:
效果率:刺激與反應的聯結程度依反應之後是否能獲得滿足的效果而定。
練習率:刺激與反應間的聯結程度隨練習次數的多寡而分強弱。
準備率:刺激與反應的聯結程度隨個體的身心準備狀態而異。

斯金納(Skinner)

社會學習論

學習歷程:經由改變行為結果來改變行為
學習的原理─增強作用:操作制約學習完成的關鍵,在於增強作用的安排。所謂增強作用,就是增加個體行為重複出現的一種措施或是一項安排。

正增強:當合宜的行為出現後,給予其喜好物,增加其行為次數。
負增強:當合宜的行為出現後,拿掉其所不喜好物,以增加其行為次數。
施予式懲罰:當不合宜的行為出現後,給予其不喜好物,減少其行為次數。
剝奪式懲罰:當不合宜的行為出現後,拿掉其喜好物,以減少其行為次數。

班杜拉
(Bandura)

楷模學習:個體在觀察學習時,對社會情境中某人或團體行為學習的歷程
1.楷模-模仿的對象。
2.方式:(1)直接模仿;(2)綜合模仿;(3)象徵模仿;(4)抽象模仿。

雖然社會學習論接受大部分行為理論的原則,但是更強調線索對行為和內在心理歷程的影響,而且強調行動對思考和思考對行動的影響。

環境個人行為三項因素稱為社會學習理論的三元取向,而社會學習理論因而也被稱為三元學習論

觀察學習:個體行為受別人的影響而改變
1.歷程:(1)注意階段;(2)保留階段;(3)再生階段;(4)動機階段。
2.學習方式:(1)替代性增強(見賢思齊、殺雞戒猴);(2)自我增強。
替代學習:只從別人的學習經驗即學到新經驗的學習方式(勿需練習的學習)

行為塑成或連續漸進法(EX:訓練動物)
定義:將最後反應的行為,細分為若干步驟,依序漸進予以逐步增強,最後學會預期行為反應的程序。

代幣制度(token economics)
採操作制約原理,以個體自發性的活動,配合代幣作外在增強的控制,以期在逐漸進步中以正當行為取代不正當行為。

普里馬克原則(Premack’s principle)
★是指用個體喜歡的事物,去強化某項行為,這項行為可能是個體喜歡,也可能是不喜歡的。
也就是說,事情的結果是個體一開始就想得到,也能真正得到的情況,只不過它在得到這個結果之前,必須先滿足某個條件才行,進而強化了該行為的出現頻率。
★找出個體的增強階層,以較高階層促動較低階層的反應

學習遷移:又稱訓練遷移,指舊學習效果對新學習產生擴展和類化的現象
★正遷移:舊學習效果有助於新的學習
★負遷移:舊的學習效果阻礙新的學習
A. 順攝抑制:舊學影響新學。
B. 倒攝抑制:新學影響舊記憶

自我效能: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自我增強:自我對成就的預期標準如果認為符合,就會加強所模仿的行為
自我參照效應:在接觸新東西的時候,如果它與我們自身有密切關係的話,學習的時候就有動力,而且不容易忘記。